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说慈禧mp3百度 > 第62章(第1页)

第62章(第1页)

第80节:釜底抽薪(1)

首先,慈禧无法容忍光绪帝仰赖翁同龢超过了仰赖自己。

光绪帝亲政之前,光绪帝与翁同龢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几同父子的情感,光绪帝对老师翁同龢不仅言听计从,而且专信有加。光绪帝亲政以后,这种情同父子的关系有增无减。因此,光绪帝亲政以后,他又将翁同龢、李鸿藻擢为军机大臣。

《清史稿&8226;翁同龢列传》记载道:&ot;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言。上亲政久,英爽非复常度,剖决精当。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ot;光绪帝对翁同龢这种极度的信任和依赖,表现为:要么与翁同龢在书房,&ot;造膝独对&ot;,秉烛长谈;要么在朝房召见军机大臣之前,单独召见,每每如此。光绪帝对翁同龢如此依赖,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光绪帝刚刚亲政,周围的辅弼大臣都是慈禧精心挑选、蓄意安插的亲信,不谙世事、缺少历练的光绪帝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老师的提示与辅佐。

二是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光绪帝深知老师不仅博学多才、谙熟世事,而且居官清廉、责任心强,因此他认为老师值得信赖。有一次因翁同龢卧病数日而不能到班,会议就不开始,一定要等翁到会才开始(《翁同龢日记》)。

志锐光绪帝与翁同龢交往甚密,引发了慈禧对光绪帝的不满和对翁同龢的猜忌。翁同龢对此深感不安。他在《松禅年谱》中记下了自己的无奈与担心:&ot;最难处者,于枢臣见起之先,往往使中宫笼烛宣召。及见,则闲话数语而出。由是同官侧目,臣亦无路可以解释。尝叩头奏:&039;昔闻和珅曾如此,皇上岂欲置臣于死地耶?!&039;终不能回,亦奇事也。&ot;

久处权力漩涡中心的翁同龢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光绪帝与自己来往亲密,势必会带来慈禧对光绪帝和自己的猜忌,反而不便于自己为光绪帝运筹国家大事。但尽管翁同龢叩头求免,单纯的光绪帝依然固执己见,宣召如旧。

其次,慈禧无法容忍在光绪帝的身边有异己力量的存在。

光绪帝亲政以后,慈禧逐渐觉察到在光绪帝周围,已经形成一股势力。这些人除了光绪帝一直依赖的翁同龢以外,还有志锐、文廷式等台馆诸臣。

志锐,字公颖,满洲正红旗人,陕甘总督裕泰之孙。父长敬与瑾妃、珍妃的父亲长叙是兄弟。志锐自幼颖异,光绪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被光绪帝擢为礼部右侍郎。

文廷式,江西人,字道希、芸阁,曾做过珍妃入宫前的老师。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科举考试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文廷式

他们事事秉承光绪旨意,并且敢于无视她这尊老佛爷,甚而抗衡,这无异于公然在向慈禧挑战。

有两件事情令慈禧耿耿于怀且无法容忍。

一件事情是中日战争爆发后,追随光绪帝的官员企图扳倒军机大臣孙毓汶。

孙毓汶是慈禧在甲申易枢时提拔起来的亲信,此人善于投机钻营和运用权术,他常常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因此颇得慈禧的欢心。中日战争打响以后,身为枢臣的他,不仅不进行积极的筹划,反而抱着侥幸的态度,因此遭到志锐的严厉弹劾:中日战争,&ot;天下皆知李鸿章措置之失,独孙毓汶悍然不顾,力排众议,迎合北洋;及皇上明诏下颁,赫然致讨,天下皆闻风思奋,孙毓汶独怏怏不乐,退后有言,若以皇上为少年喜事者&ot;(《清朝事典》)。

志锐坚持立即罢斥孙毓汶,并勒令其退出军机处。慈禧分明感觉到了这是光绪帝的意向,她不能容忍有人居然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件事情是慈禧筹备六旬庆典,而他们力主停办庆典。

中日开战以后,又是这些人,特别是文廷式,居然敢不避利害,联合几十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翁同龢日记》)。这使得慈禧十分被动。慈禧的初衷是既能举办一个风光、宏大的庆典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又想忸怩作态,拿出不得已而为的形式--这是皇帝和臣下的孝心,并非我之主张。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虚应舆论,慈禧确曾发布懿旨:

第81节:釜底抽薪(2)

&ot;内而王公、一二品文武大臣,外而将军、督抚、都统、副都统、提督、总兵,照例应进贡缎匹,均著毋庸进献,以示体恤。&ot;(《皇太后六旬庆典》)

懿旨发出,官员们似乎看到了大清朝寻求振作的良机,在人们还沉浸在&ot;额手称道&ot;的喜庆中时,慈禧随即又规定了各地官员进贡的时间:

王公大臣、各省官员的贡品于&ot;本月二十五日呈进,蒙古二十六日呈进&ot;(《皇太后六旬庆典》)。

出尔反尔是慈禧的惯用手法,只不过文廷式勇敢地站出来,做了《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罢了。慈禧虚伪的面纱被揭开,这是她断断不能接受的。她清楚这是光绪帝及其周围人对她的威严和权力的挑战,摆在她面前的出路有两条:要么把权力全部归还光绪帝,自己实现真正意义的退养;要么重拳出击,令光绪帝回归自己的卵翼下,也要警示光绪的追随者反对自己没有好结果,&ot;今日令我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ot;(转引自《六十年中国与日本》)。这是慈禧的信条,也是慈禧的做事原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