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5日,在西方,人们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之中。但在印度支那,庆祝这个节日的却是越南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的战火和硝烟。这天,越南10多万大军,分八路向柬埔寨发起全线进攻。精锐的机械化部队沿通往金边的公路,直扑民主柬埔寨的首都金边。
第一路是由基地在老挝的3万军队组成的,其任务是攻占省会上丁,然后向南面的桔井推进。第二路是由通常驻扎在越柬边界上的第104和第307师组成,向西攻打省会隆发。第三路是由第3和第5师组成,攻打柬西北部,首要任务是西北重镇桔井。第四路由1万军队组成,配备有一大批坦克,其任务是攻占磅湛,以切断柬东部军队和其他地方军队的联系。第五路由整整一个军组成。这路从西贡出发,分三路越过边界,夺取柬中部的各省省会。第六路有2万人,任务是向金边挺进。第七路由两个师组成,任务是悄悄越过南部的丛林地区,切断美国修建的战略公路四号公路。这条公路是金边和海上沟通的唯一通道。第八路的任务是,在炮舰舰队的支持下沿海岸线前进,进攻各个海港。它的主要目标是磅逊港,以封锁和阻止对柬埔寨的任何外国援助。
入侵越军在米格战斗机和美国f-5战斗机群的配合下,向柬首都金边推进,这是一场地道的闪电战。
1978年12月31日,民主柬埔寨负责外交事务的副总理英萨利打电报给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强烈谴责越南对柬埔寨的武装侵略。
1979年1月2日,国家主席团主席乔森潘在电台发表声明,谴责越南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卑鄙行径。声明呼吁说,&ldo;请我们的远近朋友在各方面以各种方式,支持我们抵抗越南……对民主柬埔寨侵略的正义斗争。&rdo;
5日,波尔布特总理发表广播讲话。他说,柬埔寨军队正在柬境内的五个主要战区同越军作战。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抗击越南的入侵。但他又指出,抵抗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
7日之前的早些时候,民柬中央政府机关、工人以及一个警卫师共5万人放弃了抵抗,撤离了首都。波尔布特等主要领导人乘直升飞机,其他人乘车,向西北方向撤退。7日12时30分,越南军队攻占了金边。这一天,在越南刺刀扶植下的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韩桑林发表告人民书:&ldo;号召柬埔寨全国人民全心全意地向我们的战士提供道义上的和物质上的援助,并配合我们的部队,共同袭击敌人和消灭刽子手……&rdo;
越军占领金边的第二天,同样在越南刺刀的保护下,柬埔寨委员会宣布成立,行使所谓国家的全部权力。韩桑林为该委员会主席,宾索万为副主席兼管国防,洪森为委员会委员兼管外交,谢辛为委员会委员兼管内政。
西方舆论界称,越南入侵并占领柬埔寨,是历史上最快的闪电战之一。从1978年12月25日到1979年1月7日,仅用了13天,越军就占领了民柬首都。民柬在这场闪电战中损失了十几个师。它的20个师只有中央警卫师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里除了越南压倒优势的兵力和优良装备等因素外,民柬军事战略上的一个错误是:它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东大区和西南大区。而通向金边的几条主要公路向越南敞开着。这就为越军的长驱直入创造了方便条件。
越南对柬埔寨的出兵和占领引起了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第一次印支战争是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抗法战争。第二次是反对美国侵略的战争。这两次都是印支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战争。而最近的这一次却是两个印度支那邻国之间的战争。为什么越南决心而且能够占领民主柬埔寨?
我们在前边已经介绍了两国革命胜利以后在领土上发生的纠纷,以及由此导致两国的边界争端。然而实际上,领土的纠纷并不是越南入侵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
在以前的章节中,我们曾提到了柬越革命者以及柬越历史上的一些纠葛。从这个背景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形成的脉络。可以说,在40~50年代,这种霸权主义就已初露苗头,到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前半期,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在1970~1975年三国联合反帝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意见不合与小规模的摩擦都是明证。
两国全国解放以后,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就更加赤裸裸了,其政治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由越南为盟主的印度支那联邦。越南的这一计划首先在老挝取得进展,随后便想拉柬埔寨步老挝后尘。越南主动向民柬建议&ldo;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rdo;,效仿苏联的&ldo;经互会&rdo;搞所谓的&ldo;印度支那经济合作计划&rdo;;还许诺,把他们收到的几十亿美元的外援分给柬4亿。越方还坚持已被柬一再拒绝的建立&ldo;联合部队&rdo;的计划。所有这些都一一遭到了民柬的拒绝。
边界战争,是越南压柬就范的一种手段。不料,只有800万人口的小小的柬埔寨根本不把6000万人口的大国越南放在眼里,竟敢兴兵动武!这激怒了地区霸权主义空前膨胀的越南。它依仗战后美国遗留下来的价值60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100万庞大军队以及丰富的作战经验,自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它满以为可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在一个月之内把民柬荡平,再造一个臣服于越南的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