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丙寅,葬。
——《史记·高祖本纪》
不久之后的一天,前去探望刘邦的吕后,坐在病榻旁,看着床榻上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刘邦,往日种种浮上心头,虽说眼前这个男人没有带给自己多少幸福,甚至算不上是个合格的丈夫,但对于天下来说,却是堪称是雄才大略之主。
刘邦也看着吕雉,喘了口气说道,“这些年苦了你了,日后恐怕还是要你来帮着儿子守住这江山”。
吕后默默点了点头,开口问道,“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去了,谁可以接替他呢?”
刘邦又喘了口粗气,说道,“曹参可以”。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思索片刻,说道,“王陵可以接任,但是王陵为人憨直,恐怕需要陈平来帮助他。不过,陈平虽然智慧有余,但却不可独任。周勃稳重厚道,虽缺少文采,但却忠心耿耿,能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他,可让他担任太尉。”
吕后接着又问,“王陵、陈平、周勃之后呢?”
刘邦勉强笑了笑,说道,“这几人之后,恐怕你也没有必要知道了。”
吕后愕然,随后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随之伸出手去,握着刘邦的手说道,“陛下放心养病”,然后起身离去。
刘邦看着吕后离去的身影,突然想到了什么,剧烈的咳嗽了两声,喘了几口粗气,这才伸手招过一个内侍,对其低声说道,“召陈平前来”。
不久后,陈平入宫,侍立于刘邦病榻之前,刘邦在内侍的搀扶下艰难坐起,靠坐在床榻之上,看着陈平说道,“此前我接到禀报,说樊哙与吕后勾连,意图待我百年之后诛杀戚夫人和赵王”。
陈平听了一惊,连道,“这定是有小人挑拨”。
刘邦摆了摆手,阻止了陈平的进言,接着说道,“如今樊哙已经击败卢绾,却始终没有平定燕地,显然也是在等着我死啊!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陈平看着刘邦,知道这是铁了心要除掉樊哙,于是建议道,“陛下可下密诏,由臣与周勃一起前往燕地,持诏书直入樊哙军营,趁其不备将其斩杀,然后由周勃继续统领其兵马平定燕国。”
刘邦点了点头,于是又派人前去召周勃前来,并命陈平代为拟定诏书。
不多时,周勃入内拜见刘邦,刘邦对两人说道,“现在,我命你二人持我诏命去斩杀樊哙,以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兵马继续平定燕地”,说罢,命内侍将已经加盖好印玺的诏命递到了陈平手中。
周勃虽然对于刘邦突然下诏诛杀樊哙很是不解,但一向忠心耿耿的他也没有多问,便与陈平一起领命退出了寝殿。
陈平和周勃接受诏令之后,简单准备一番,便出了京师长安,快马加鞭赶往燕地。
路上,陈平越想越不对劲,燕地距离京城这么远,自己这一去一回少说也得一两个月,而以刘邦眼下的状态来看,能否熬到自己回京谁也不知道。如果自己返京时,刘邦仍然在世,那么一切好说,但如果自己返京时,刘邦已经驾崩,以吕后的性格,自己杀了他的妹夫,还会有好果子吃?
虽说诛杀樊哙乃是出自刘邦诏令,但陈平却是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便是刘邦为何认为陈平不可独自任事的原因。陈平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为此,陈平找到周勃,装作与其闲谈的模样,试探性的问道,“你对樊哙之事怎么看?”
周勃叹了口气道,“都是从沛县杀出来的老兄弟,我也不想下此狠手,可这是皇帝下的命令,我们又能怎么办?”
陈平见周勃内心也不想致樊哙于死地,遂劝道,“樊哙乃皇帝故人,不仅功劳卓着,而且还是吕皇后妹妹吕嬃的丈夫,也算是皇亲国戚了,不仅与皇帝关系密切,而且极为显贵。如今皇帝陛下不过是在气头上,这才派咱们去杀了他,如果皇帝日后反悔,咱们岂不是要遭殃?”
周勃一介武夫,哪里有陈平那么多的心眼,见其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便问道,“那依你之见,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违抗命令吧。”
陈平连忙摆了摆手,说道,“抗命自然不能,不过我们也不必真杀了樊哙将军,不如将其抓回京城,交给皇帝处理,如果皇帝还要杀他,一纸诏令便可;如果皇帝反悔,自然更不可能怪罪我们。”
周勃认为陈平说的很有道理,便同意了他的建议。
两人抵达燕地后,并不进入樊哙军营,而是于营外设坛,然后命人召樊哙出营接诏。樊哙得知是皇帝诏令,自然不敢怠慢,又得知来人是陈平和周勃,自然也没有什么戒心,于是孤身前来接诏,结果毫无防备之下,被周勃命人当场拿下,装入囚车。
之后,陈平押送樊哙返回长安,周勃则凭借刘邦诏书接管军队,继续平定燕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一代雄主刘邦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于长安长乐宫驾崩,享年六十二岁。
虽然刘邦在临终之前,已经竭尽所能来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但由于当时刘盈年仅十六岁,吕后仍然担心仅凭自己母女两人难以震慑群臣,确保权力的顺利交接。
于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并未公开死讯,而是选择了秘不发丧,密召心腹审食其入宫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