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没有现身诱敌,这让孙可望陷入沉思。他仔细分析,觉得有两种可能:
其一,马吉翔暗通曲款之事东窗事发,已被李定国探知,李定国妄图借此迷惑自己。
其二,朱由榔故态复萌,再次展露他“走天子”的本性,在危机面前选择了逃避。
孙可望更倾向于相信第二种可能。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才不相信朱由榔会在须臾之间脱胎换骨。也许他之前表现出的坚毅,不过是在李定国的威逼下故作姿态罢了。
对于朱由榔与李定国义结金兰一事,他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
在他看来,李定国肯定不甘屈居于人下,于是便借着勤王之名,迫使皇帝封他为晋王,与之结拜为兄弟。如此一来,李定国不仅在地位上超越了孙可望,还能凭借多年的战功和威望,对他进行更进一步的压制。
更有甚者,他现在既然是皇帝的义兄,那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孙可望的这些猜忌和揣测,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天下之大,自然有像他这样渴望权力的人,也必然有像李定国这样心怀天下、忠于社稷的忠良之士。
与李定国会面结束后,大军陆续抵达。孙可望站在高地上,俯瞰着安龙城外的营帐,如星罗棋布般蔓延开来。
他目光冷冽如刀,凝视着前方那座由他亲手下令建造的小城。如今,这座城池却成了他必须攻克的目标。他果断地下令大军从四面攻城,不给城中人任何逃走的机会。
陈罗汉率领着精兵强将,如猛虎下山般攻向东门。马宝则带领着本部兵马,似饿狼扑食般猛攻西门。张胜和杨武也分别率领本部人马,像狂风骤雨般向南门和北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四路大军如同四把利剑,直插城池的心脏,孙可望要一举拿下此城,不容有失。
李定国站在城楼上,居高临下地凝视着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大军。他的表情沉稳,如泰山般坚毅,眼中没有一丝慌张。
数日前,他已下令对城墙进行加高、加固,并将城外的土地挖掘成数条深邃的战壕,如铜墙铁壁般阻挡着敌军的前进。还在城墙四周,放置了无数的拒马错,构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钢铁长城。
好在安龙是座小城,在孙可望军队到来前,这些工程已全部完成。
而朱由榔之前收集的四百多只火铳,也全部集中在李定国手中。
现在的安龙,如同一只毛发直立的刺猬,任何企图攻破它的人,都将被扎得满嘴鲜血。
在和孙可望谈判破裂后,李定国已下令将四个城门用障碍物彻底封闭,宛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李定国的策略并非追求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而是要将孙可望牢牢牵制于此地。
他要通过这固若金汤的防线,消耗敌军的兵力,消磨孙可望的意志,从而为朱由榔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置之死地而后生!
城中的士兵们在李定国的指挥下,迅速地进入战斗状态。他们犹如钢铁长城般坚守在城墙上,用火铳、弓弩和火炮向攻城的敌军发起反击。城墙上的炮弹、箭矢如狂风暴雨般落下,在敌军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孙可望的大军虽然人数众多,来势汹汹,但在李定国精心布置的防御下,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如深陷泥沼,举步维艰,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攻城的士兵们在城墙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在将领们的鼓舞下,如饿狼一般继续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
李定国站在城楼上,他的目光锐利,如同鹰隼一般扫视着战场。他不断地下达着命令,调整着防御策略。
随着战斗的进行,李定国的策略开始显现出效果。
孙可望的大军虽然勇猛,但在守军坚如磐石的防守下,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攻城的士兵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他们的士气开始动摇。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
在城墙下丢下两千多具尸体后,孙可望终于鸣金收兵。
李定国也不轻松,守城的士兵也损失近八百人。
他手中可用的士兵本就不多。但他必须坚守,如钉子一般将孙可望钉在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