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道光十九年是公元哪年? > 第12章(第1页)

第12章(第1页)

嘉庆十九年(1814),23岁的龚自珍开始抨击弊政、呼唤改革,写出了一组四篇文章,总题《明良论》,从吏治、士习、资历、重权四个方面援古论今,讽咏时病。

《明良论》的第一篇,专论吏治清明和官吏收入的关系。他认为现在朝内大员们聚在一起,不谈政事文艺,朝外官吏宴游时,不谈地方设施利弊。大家都在谈论自家的土地是否肥瘠,家具置办够不够,讨债鬼上门是如何不体面等等,内外大小臣工&ldo;俱思全躯保室家而不复有所作为&rdo;,原因不在于他们对朝廷无知遇之心,而在于贫累之故。造成贫累的原因则是官吏的俸给太微薄,于是便产生了官员贪贿黩货的不法行为,有的则沦为市井之流。他援引史书记载,指出春秋时代的贤相周公,&ldo;未尝不富&rdo;;唐、宋之俸制,&ldo;皆数倍于近世&rdo;,而目下连资历很深的尚书、侍郎也&ldo;无千金之产&rdo;,其下的僚属更可想而知。由此,他提出:&ldo;诚使内而部院大臣、百执事,外而督抚司道守令,皆不必自顾其身与家,则虽有庸下小人,当饱食之暇,亦必以其余智筹及法度、民之疾苦&rdo;[20]一句话,他主张提高俸给以免除官员的身家之忧,才能谈得上发挥他们忧国利民的才智。

清代文官的俸给确实并不丰厚。按《大清会典》所载,文官实行一年支俸制度,称为&ldo;岁俸&rdo;。俸由银、米两项构成,俸银按官员品级支给,俸米则以正俸银一两支米一斛计算。清代品官的每岁正俸银是:一品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5两,从九品及&ldo;未入流&rdo;31两。凡京官,例支双俸;若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则加倍支给俸米。按这一制度,一个位至大学士的一品文职官员,其正俸银按京官支双俸的规定,每岁得银360两;其俸米按加倍支给的规定,每岁得米360斛。以区区之数要在一年内供自己花销、打点已属不易,再要养家糊口就更显困难了。所以,不少大员或依靠手中的权力,或利用消息灵通的条件,收受门生、故旧、属下的各种例敬,作为经常性的补充收入;卑下者则勒索贪贿,不一而足;那些小京官们,例敬不丰,收入不厚,常常靠亲朋资助,或借债度日。明乎此,对于清代官场的种种黑暗也就可以理解了。龚自珍有感于斯,才会提出&ldo;厚薪养廉&rdo;的改革主张,发出了&ldo;孟子曰:&lso;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rso;虽然,此士大夫所以自律则然,非君上所以律士大夫之言也&rdo;的责难。诚然,用厚薪养廉的办法能否改良吏风、清明政治,大可疑问,但他看到了弊端,积极寻求医治之方,则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篇是针砭士风之作。小京官的仕宦生涯,使他对士大夫们食禄贪位、阿谀苟且的心态看得很透,并进而思考士习好恶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他从士风是世风的映照这一观念出发,认为士不知耻是国之大耻,而历观当代的士大夫,自其入仕之日、始进之年起能知耻的已经极少了。&ldo;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益工&rdo;,官做得愈久,锐气愈减;资望愈崇隆,任职愈接近皇上,马屁工夫愈巧妙,要他们像古之大臣那样巍然岸然以师傅自处,则&ldo;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rdo;。朝廷中的政务官员们,只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它非所知;平时又不读书,自以为早晚办公已经够贤、够辛苦了,哪有时间去读书?没有实职的闲官们,只知写字作诗,虽读了些书,但不知书中大义,认为只要一天在任便有一天的尊荣,即使因病退休,也只把希望寄托在子孙的功名上,只要他们成为遇事退缩畏葸的老成,不要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这两种人,惟知揣摩皇帝的意图,如蒙皇上色笑、得赐食,便扬扬自得地向家眷、门生夸耀;一旦遇皇上不高兴,则叩头抢地而出,别求可以获宠的办法。这种人难道是真心敬畏吗?万一国家有缓急,他们必然会像鸠燕那样纷纷飞跑了。朝廷上下的士大夫都处于无耻的水火之中,还像什么国家?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无以作朝廷之气的缘故。他认为要使士大夫能作朝廷之气,必先教育他们&ldo;知耻&rdo;。他列举了《礼记&iddot;中庸篇》的内容和郭槐说燕王、贾谊谏汉文帝、朱元璋训诫臣下的典故,说明君主对臣下的态度是个关键,&ldo;主上之遇大臣如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rdo;,只有礼遇而不是役使,才能使臣下报之以高尚的节操。&ldo;厉之以礼出乎上,报之以节出乎下。非礼无以劝节,非礼非节无以全耻&rdo;。很明显,龚自珍不仅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都门士大夫的种种无耻的行径,而且率直地抨击了君臣关系上的不合理制度,以此作为改变士习贱恶的方法。

《明良论》之三,批评用人制度中的论资排辈陋规。他认为&ldo;用人论资格&rdo;不但扼杀了英才,而且也使官吏不思进取、贪位保荣,变得&ldo;奄然而无有生气&rdo;。他说,一个读书人的进身之日,按中等速度计算约在30岁左右,然后需要花35年才能官至一品,最快也得30年。这样,自30岁进身做到宰辅、一品大员时,人已老矣,精力衰矣,再有德望也因岁月消磨而变得退葸尸位,&ldo;仕久而恋其籍,年高而顾其子孙,傫然终日,不肯自请去&rdo;。那些资历未深者,虽辛劳勤勉也没有位置安排他们。这种论资排辈,要鼓励勇往者,惩戒玩恋者,绝乎庸者侥幸之心,解智勇者束缚之怨,岂不难哉?至于要想得到能建大业、陈大计的英才更困难了。想当初那些刚入仕做官的人,自不免有过慷慨激昂,谁都想有所表现,但一限资格,便一个个丧失了初时的生气,变得苟且因循了。&ldo;当今之弊,亦或出于此,此不可不为变通者也&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