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哉《太公兵法》,大哉共天下理念,其存在和影响,绵绵不绝于两千年后的今天。
七、刘邦见秦始皇
〈前言〉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在秦帝国时代,刘邦不过是区区泗水亭长,同帝国千万编户齐民、数以万计的小吏卒史一样默默无闻于世。秦始皇独尊于天下,他当然不曾知道刘邦是何许人也,刘邦的存在也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不过,对于刘邦来说,他每天都生活在皇帝的威严权势之下,秦始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著他。值得历史学家格外注意的是,刘邦曾经在咸阳目睹过秦始皇的丰采。这次偶然相遇,不仅给刘邦留下了永远不曾磨灭的印象,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将来的历史进程。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二一二),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工程巨大,秦政府大规模徵调帝国各地民工,到咸阳地区服徭役做工。依照秦政府的规定,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有为政府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兵役和劳役不分,每年在本县服役一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当中,还有一年在本郡本县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边郡,或在他郡。这两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别是一年的外役,背井离乡,最是沉重。泗水亭长刘季,始皇帝三十五年派上了到咸阳修建阿房宫的徭役,为期一年。因为是长期外役,同僚友好都来送别,纷纷赠送盘缠,惯例人人三百钱,萧何例外送了五百钱,就是这一次的事情。
秦帝国时代,户籍制度严密,个人的迁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圈子,大都侷限于出身所在的乡县,不得随意流动外出。楚国游侠时代,刘邦曾经到过魏国的外黄县,在名士张耳的门下住过几个月,入秦以来,没有远出过。这次咸阳之行,虽然是差事徭役,对刘邦来说,也是大开了眼界。沛县东去咸阳二千馀里,走三川东海大道,出泗水入砀郡,横穿三川郡,由荥阳─成皋─洛阳一线西去,进入新安、渑池,过崤、函山间,由函谷关进入关中。这次旅行,以战国旧国论,由楚国出发,经过魏国、韩国到秦国,堪称是一次国际大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壮丽,各地风俗民情不同,处处使人感铭。帝国法制严密,交通整备,管理高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进入关中秦国本土以后,地势之形胜和经济之富庶,宫室建筑之辉煌壮丽,民风吏治之古朴清廉,更让关东乡县小民刘季感到耳目一新。
关东六国人初次入秦的感受,荀子在论著〈强国篇〉中有生动的叙述。荀子说:「秦国四面有边关防守之险要,关中山林茂盛,河川纵横,原野谷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天然形胜之国。入境观其风俗,百姓纯朴,声乐雅正,服饰素淨,人人敬畏官府而顺从,保留著古代的民风。进入都邑官府,役吏严整肃然,人人恭俭敦敬,忠信尽职,毫无不良陋习,宛如古代的良吏。进入国都咸阳,士大夫忠于职守,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归私门,不因私事行旁门他道,不拉帮结派,不朋党比周,办事为人无不明通而为公,可以说是古来的士风。观察秦国的朝廷,其朝议有序,听决百事无所滞留,运转井然宛若无治之治,真是古风的朝廷。可以说,秦四世取胜,并非一时侥倖,而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之结果,是形势必然之定数也。」荀子大约生于西元前三一二年,死于西元前二三八年,虽然比刘邦年纪大,因为高寿,与刘邦在同一天地下生活过近二十年。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周游列国,在楚国的兰陵县(今山东苍山西南)做过县令。兰陵县在楚国的东海郡,离刘邦的生地沛县很近。因此,他们初入秦的感觉,不会相去太远,特别是荀子对秦国山川形胜和民风吏治的讚美,完全可以作为刘邦此次入秦的切身感受。
我们已经多次谈到过,刘邦是往事不忘、恩怨必报的人。游侠时代,大嫂洗锅使坏,不让刘邦与兄弟伙们混饭,刘邦终身耿耿于怀,做了皇帝以后,他迟迟不封大哥家,实在是挨不过太公的说情,怏怏封大哥的儿子做了羹颉侯。他用饭菜刷锅侯的恶名,出当年的怨气。刘邦入秦服役,沛县役吏出钱饯别,众人皆出三百钱,唯独萧何出了五百,他在心裡记了帐,做了皇帝封功臣时,特别多封萧何二千户,明言就是报答当年的二百钱。秦末之乱中,刘邦首先领军攻入关中,他约法三章,安抚秦民,晓谕关中各地,保留原有政府机构,亲自与关中父老对话,对秦国吏民有格外亲切的表示。其中的理由,首先要举的当然是政治上的考虑,他要为做秦王拉拢民心。不过,刘邦也是性情中人,他初入秦有好感,在关中没有受虐待吃苦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刘邦击败项羽后,曾经一度定都洛阳,很是投合了关东出身的老兵宿将们的乡情。不过,戍卒娄敬晓喻以关中形胜,秦人可用,立即唤起他西去的思绪;经张良鼓动,刘邦即日起驾迁都前往关中,如此乾脆俐落的行动,除了种种战略的、理性的考虑之外,初入秦时留下的关中情结,使他在情感上对于迁都毫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