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文宣帝高洋与皇后李祖娥育有两名儿子,嫡长子是高殷,字正道,小字道人。高殷继承了高家天才儿童的基因,小时候就聪慧异常。
因为自小随母亲李祖娥一起生活,李氏是汉人,教导儿子时也是循汉人的文化涵养,而且当时高洋也尊崇儒家学说,因此,高殷自小就在儒学的熏陶下长大,所拜的老师也是汉人大儒。
后来,文宣帝诏令国子博士李宝鼎做高殷的师傅。李宝鼎去世后,再诏国子博士邢峙作侍讲。邢峙虽然年龄大些,但温裕开朗,博涉群书,观览时政,有很好的名声。
高殷在耳濡目染中成长为一名聪慧夙成,宽厚仁德,又个性开朗的皇太子,他还时常博览群书,小小年纪就显现出君王的风度。
天保七年(556年)冬季,文宣帝高洋召集朝臣中的文学士和礼学官在东宫宴会,命令用经义提问答问,并且亲自临听。高殷一边做笔记一边追问,使在座的人十分感叹。
只是高洋看着儿子越来越像汉人的性格,一点也不像自己那样强悍,就说:“此儿是汉家体质,不像朕,不能让他来当皇太子。”
文宣帝认为高殷的性格处事像汉人,不像自己,就想废掉他,改立次子太原王高绍德为太子,当时,宰相杨愔同时兼做太子少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他知道了高洋的心思后,就劝阻说:
“陛下一直以来推广儒学,为何又反对太子运用儒学去处理政事呢?”
“朕不反对为以儒学为正统,但太子的性格过于软弱,不够杀伐果断,这样不符合当一名君皇的要求。”
“陛下自登基以来,确实是杀伐果断,可是仁德也是君皇应该具备的治国品德,太子是弥补了陛下不足的地方啊!
更何况,强悍的性格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只要让太子学文之余也跟着习武,锻炼体格,相信太子他日一定是个文武兼济的好皇帝。“
高洋见杨愔说得也在理,就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高洋打算废黜皇太子高殷的想法,在杨愔的劝阻下没有实行。
高洋为了训练太子高殷的胆量,有一次,他登临金凤台,命令太子高殷亲手诛杀囚犯。
高殷面对囚犯,心生怜悯,面露难色,几次都不能将头砍下。文宣帝恼怒,说:
“你连杀个人都不敢吗?那你日后如何统率三军,带领军队冲锋陷阵?”
“回禀父皇,儿臣不是害怕,只是一时力气不够,没能一刀将他的头颅砍下,故而才会如此。”
“力气不够?为父不是让你每天都要习武的吗?你到底有没有练?”
“儿臣有练,只是杀人也需要练习技巧的,否则如何会有刽子手这门职业?儿臣长年在宫中,从来没有杀过人,这头一次自然是手生的。请父皇谅解。”
“简直荒唐,如你所说,杀人还要训练,如果有杀手前来要杀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对人家说,要他先不要杀你,等你学会杀人后才来?
就是因为你在深宫中长大,才要你随时都有杀人的胆色,否则一旦有变故出现,你如何有还手之力?”
“来人,再推一名死囚出来。”
文宣帝高洋一声令下,左右的人立马去监牢中找了一名死囚,把他带到了高洋的面前。
高洋指着死囚对高殷说:
“为父命令你,一刀把他的头砍下来。”
高殷听了父皇的话后,举起大刀向着死囚的头颅砍下去,只是他实在有些胆怯,刀砍下去的时候,双眼一闭,刀就劈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