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鲁迅作品十五讲第三讲主要内容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这是《兔和猫》这篇小说最具震撼力之处。我们说这是鲁迅式的文字,是因为对小动物表示爱怜之情的文字所见多多,但这样提到&ldo;生命&rdo;的高度,特别是这样反身于己,痛苦地自责,却是绝少见到的。

&ldo;(造物主)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rdo;,鲁迅这沉重的叹息;&ldo;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rdo;鲁迅的一再追问,不仅显示了&ldo;生命&rdo;在他思想中非同一般的分量与地位,更是向每一个人,首先是他自己,也包括我们每一个读者的人性、良知的拷问。我曾经这样写下我的反省:&ldo;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总要受到一种灵魂的冲击,以至于流泪。不只是感动,更是痛苦的自责。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太为日常生活的琐细的烦恼所纠缠左右,显得过分的敏感,而沉湎于鲁迅所说的个人&lso;有限哀愁&rso;里;与此同时,却是人类同情心的减弱,对人世间人(不要说生物界)的普遍痛苦的麻木,这是一种精神世界平庸化的倾向&rdo;,我为之感到羞愧(见《心灵的探寻》第十二章)。‐‐同学,你也听到、注意到那&ldo;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rdo;,那生命的挣扎之声了吗?

小说结尾是意味深长的:&ldo;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氰酸钾。&rdo;‐‐这里出现的是典型的鲁迅式的&ldo;复仇&rdo;主题。这对于鲁迅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将在下文再作分析。

同学们大概已经意识到,这篇《兔和猫》,看似简单,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但我们却从中触摸到鲁迅思想、情感与文学的某些重要方面。

如前所说,&ldo;生命&rdo;正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有的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哲学就是一种&ldo;生命哲学&rdo;。对生命的关爱,确实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亮点,一个底色。

这是一个博大的感情世界。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鲁迅的&ldo;生命&rdo;是一个&ldo;大生命&rdo;的概念。它不仅超越了自我生命的狭窄范围,甚至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类的范围,升华到了自我心灵与宇宙万物(生物、非生物)的契合‐‐这在我们刚读过的《兔和猫》、《鸭的喜剧》里有最鲜明的描述。另一方面,他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ldo;生命之爱&rdo;是一种&ldo;推己而及人(和万物),推人(和万物)而及己&rdo;的博爱。鲁迅说,&ldo;博大的诗人&rdo;是必定&ldo;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rdo;〔2〕,所有的(人世间的、宇宙万物的)生命,他们的欢乐与痛苦,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鲁迅还引述爱罗先珂的话,强调&ldo;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rdo;〔3〕。他为自己对同是生命的苍蝇的挣扎声,竟然听而不闻,&ldo;无所容心于其间&rdo;,而痛苦地自责,就是因为从自己对其他生命存在及其死亡的麻木中,感到了自身基本感应力与同情心的丧失,从而产生了自我生命的危机感‐‐我还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么?

鲁迅对小兔子以及小狗、苍蝇这些小动物即所谓幼雏的格外关爱,对他们无辜的死亡,感到格外的痛心,还因为他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ldo;生命之爱&rdo;,是一种无私的&ldo;以幼者为本位&rdo;的爱。&ldo;五四&rdo;时期鲁迅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以后还会详加讨论),把这种爱的无私的牺牲称之为&ldo;生物学的真理&rdo;。他说:&ldo;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rdo;而特别有意思的是,鲁迅认为这样一种出于生命&ldo;天性&rdo;的牺牲之爱,在人类中,是存在于那些&ldo;心思纯白,未曾经过&lso;圣人之徒&rso;作践的人&rdo;即普通的农民、下层人民中的;他举例说:&ldo;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rdo;在鲁迅看来,&ldo;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lso;纲&rso;&rdo;,&ldo;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rdo;。鲁迅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说他的历史使命就是&ldo;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按:指&ldo;自己的孩子&rdo;即年轻的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rdo;。‐‐鲁迅因此把自己定位为&ldo;历史的中间物&rdo;,终其一生,都是&ldo;肩住黑暗的闸门&rdo;,为后来者开路的。今天我们想到鲁迅,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直念念不忘存在于普通农人中的这种出于&ldo;天性的爱&rdo;。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还写文章赞扬同情、爱护&ldo;被侮辱和被损害者&rdo;的母亲;他说:&ldo;这类母亲,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也常有的,然而人往往嗤笑她,说做母亲的只爱不中用的儿子。但我想,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只因为既然强壮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lso;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rso;孩子去了。&rdo;〔4〕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鲁迅对于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农民,普通民众的亲和感和深切理解,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血肉般的联系。在下一讲,我们将对这一点做更深入的讨论;这里想强调的是,鲁迅由此而形成了他的&ldo;弱者本位&rdo;的观念,这与前面所说的&ldo;幼者本位&rdo;是相辅相成的。鲁迅曾经高度评价一位德国的女画家凯绥&iddot;珂勒惠支,说她是为&ldo;被侮辱和被损害的&rdo;人们&ldo;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rdo;〔5〕,其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定位‐‐这构成了鲁迅形象十分重要的另一个侧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