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一)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西城,一条马路。
火焰焰的太阳。
许多的狗,都拖出舌头。
树上的乌老鸦张着嘴喘气。
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懒懒的,单调的。
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
&ldo;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rdo;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叫,声音嘶哑,还带着些睡意。
破旧桌子上,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点评】几个细节,几个特写镜头,写尽了京城酷夏的闷热,更隐喻着人的生活的沉闷,懒散,百无聊赖,构成一种生存环境的背景,笼罩全篇,也为下文做铺垫。
注意&ldo;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rdo;。‐‐因此而&ldo;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rdo;,却使那热气更难以忍受;默默无声中突然出现&ldo;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rdo;,却&ldo;使那寂静更其深远&rdo;。
馒头包子&ldo;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rdo;,这是神来之笔:&ldo;热&rdo;中之&ldo;冷&rdo;,意味深长。
有了以上这两笔,作者所要渲染的&ldo;闷热&rdo;及其背后的意蕴,就显得更加丰厚。
胖孩子像反弹的皮球突然飞跑过去‐‐
(街景二)马路那一边。
电杆旁,一根绳子,巡警(淡黄制服,挂着刀)牵着绳头,绳的那头拴在一个男人(蓝布大衫,白背心,新草帽)背膊上。
胖孩子仰起脸看男人。
男人看他的脑壳。
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秃头的老头子。
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第二层里从两个脖子间伸出一个脑袋。
秃头弯了腰研究那男人白背心上的文字:&ldo;嗡,都,哼,八,而……&rdo;
白背心研究这发亮的秃头。
胖孩子看见了,也跟着去研究。
光油油的头,耳朵边一片灰白的头发。
【点评】这根绳子非同小可:当年(1925年)小说一发表,就有人指出:《示众》的作者用一条绳,将似乎毫无关系的巡警和白背心联系在一起;实际上&ldo;这条绳是全篇主题的象征&rdo;:&ldo;一个人存在着,就是偶然与毫不相干的人相遇,也要发生许多关系,而且常反拨过来影响于自己。&rdo;〔7〕这篇小说正是要讨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注意:第一次出现&ldo;看客&rdo;的概念;第一次出现&ldo;看&rdo;的动作,而且是一面&ldo;看别人&rdo;,一面&ldo;被别人看&rdo;。‐‐这都将贯穿全篇。
又掷来一个&ldo;皮球&rdo;‐‐
(街景三)一个小学生向人丛中直钻进去。
雪白的小布帽。一层又一层。
一件不可动摇的东西挡在前面。
抬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