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经历
唐甄生于1630年,卒于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唐自踩居官廉洁,多有惠政,尤重振兴文教;父亲唐阶泰刚毅明达,在朋党附势相倾的环境中能独立不阿。唐甄幼年随父宦游,曾到过吴江、北京、南京等地。顺治二年南京城破后,父子避难浙江绍兴。顺治十四年中举人,后任山西长子县知县,然而上任不到十月,便因与上司不合而被免职。此后,他为伸展胸中抱负,奔走二十余年却终不得遇,中年以后家道日落,困于田薄赋重,遂弃农从商,却又经商失败,转而做牙人,还曾被客商诬告窃金,以致器物鬻尽,穷困潦倒。晚年只能开馆授徒,在贫病交加中坚持着述,直至去世。
二、主要着作
唐甄的主要着作是《潜书》,这部书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潜书》原为《衡书》13篇,“衡”表示“志在权衡天下”之意,后因“连蹇不遇”,只得将其潜存起来,遂加以补充,改名为《潜书》。全书共97篇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学术,重在阐发“尽性”与“事功”相互统一的心性之学;下篇论政治,旨在讲求实治实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术。此外,他还着有《春秋述传》《毛诗传笺合义》和文集日记等,但多已佚失。
三、政治思想
-
批判君主专制:唐甄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大胆地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的命题,认为帝王与盗贼毫无二致,甚至其凶狠残暴更甚于普通盗贼。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杀戮天下人民,掠夺天下财富,“屠绝百城,荆棘千里”,一旦夺取天下,便给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在当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社会背景下,唐甄的这一观点可谓惊世骇俗,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君主权威。
-
主张抑尊富民:唐甄强调“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他认为民为国家邦本,为政首在富民。国家的政治方针应当以富民为宗旨,只有民众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如果民众贫穷困苦,必将导致国家灭亡。他指出,“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因此,立国之富不在国库财富充盈,而在民众生活富裕。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富民措施,如为政当以富民为功,力除弃民虐民之政,要重用养民的廉能贤才;同时,否定“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主张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种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此外,他还建议改革货币,促进流通,以消除白银易聚之弊,发挥货币的流通作用,实现民众的生活富裕。
-
强调实治实功:唐甄倡导“实事”“实治”“实行”“实功”,反对“空理”“空言”和“虚言”。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注重实际效果,统治者应当切实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仅仅空谈道德和理论。他的这一思想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心性学说
唐甄继承发扬了从孟子到王守仁的尽性事功的心学思想,尖锐批判了程朱理学末流只谈心性、不重事功的空疏陋习。他认为良知、心、性是一个东西,综合为“道”,“道由心致,不由外致”,“天地与道际,心与天地际”,性即是仁义礼智的四德之道,“四德我自所有,非由外铄”,以仁义礼智合于天地万物,即是尽心知性,始乃尽性事功。他强调尽性与事功二者不可割裂,而是彼此统一的,“修非内也,功非外也”,“自内外分,仲尼之道裂矣,民不可以为生矣”,“修身治天下为一带,取修身割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能修身”。他还提出了性才合一的思想,认为性与才二者同出一源而不可分,“尽其本体,其才自见”,才即是性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尽心知性,才能充才事功,仁义礼智四德要通过性才的作用,体现为对天地万物的事功。唐甄的这一心性学说,既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又突出了实践事功的重要性,对传统儒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伦理思想
-
人性论:唐甄提出性德、性才、性功相统一的人性理论,认为人性不能仅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本性,而应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获得现实性,性中固有的道德只有取得一定的实际功效才能成为人性的内在规定。他强调道德离不开一定的功效,“仁义礼智俱为实功”,没有社会效益的道德是虚伪的、无价值的。
-
道德观念:他反对禁欲主义道德,宣称“人亦孰不欲遂其情”,自然欲求的满足,如好游、好色、好财、好宫室等,只要处之“有节”“有制”,便无亏于德,且是“修德之一助”。同时,他也批判了无节制的纵欲行为,斥“贪财淫色”为“小人之欲”和“乱根”。
-
道德评价:唐甄重视社会舆论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评价作用,认为“庶人之谤,乡校之议,皆所以考德也”,并肯定社会舆论的评价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制约和引导的功能,舆论的褒贬使得人们“兢兢焉一言一行,时自谨省,恐人之议其后也”。他还指出,人的知识水平与其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强调四德中智的重要作用,认为仁义礼等道德原则要转化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智,只有以知识形态掌握了德,才能凝为道德意识,化为道德行为。
-
平等观念:唐甄以“市里山谷之民”自命,站在封建叛逆的立场,对传统的纲常伦理颇有微辞,公开倡言“君臣之伦不达于我”,要求“抑尊”,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道德关系中贯彻平等的原则,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要求,具有早期启蒙的意义。
六、历史影响
唐甄作为明末清初“四大着名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代社会启蒙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对民本思想的强调,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和重构,都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其着作《潜书》不仅奠定了他在清初启蒙思潮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对当时的儒学思想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所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对推动社会变革和思想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唐甄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践,但他的思想光芒却穿越时空,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