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又说道:“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哎呀妈呀,这说的啥玩意儿?别急,咱们慢慢来,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学会几招!
首先,咱们得把这段古文翻译成大白话。岐伯大神的意思是说:“你看那火啊,它本来是想乖乖降下来的,结果呢,被大地的一股神秘力量(咱们就叫它‘地玄’吧)给拦住了,火降不下来,就憋屈在那儿,越憋越厉害,最后‘噗嗤’一下,爆发了!这时候怎么办?得让它散出去啊!就像你肚子里的气,不打嗝不放屁,能舒服吗?所以啊,咱们得找到克制这股力量的方法,把火郁给散了。”
接下来,岐伯大神说了:“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这可是重点哦!在古代,穴位名称那叫一个高大上,咱们得转换成现代的,好让大家都能听懂。足少阴嘛,就是肾经啦,它的“所出”就是第一个穴位——涌泉穴,想象一下,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至于足太阳,那就是膀胱经了,它的“所入”是最后一个穴位——至阴穴,听起来就像是“终于解放了”的意思,哈哈!
好,现在咱们来场穿越,假设你是个古代大夫,手里拿着一根银针,准备给病人扎针。你走到病人跟前,一脸严肃地说:“来,兄弟,咱们先扎涌泉穴,让你的肾气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把体内的郁火给冲一冲!”说完,一针下去,病人“哎哟”一声,你笑眯眯地说:“别急,好戏在后头呢!”接着,你又来到病人的脚小趾外侧,找到至阴穴,又是一针:“这一针,是让你的膀胱经通畅无阻,把火气顺着尿液排出去,保证你一身轻松!”
说到这,你是不是觉得这岐伯的方子太简单了?别急,咱们还没完呢!岐伯大神的意思是,除了针灸,还得注意饮食起居,调整作息,这才叫全方位治疗嘛!
比如说,你可以给病人开个小方子,名叫“降火解郁汤”。
-菊花10克(为啥选菊花?因为它不畏秋霜,降火一把好手,还自带文艺范儿!)
-决明子15克(这决明子啊,就像个小小的裁判,专门盯着那些不安分的火气,让它们规矩点!)
-夏枯草12克(夏天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清热降火,那可是杠杠的!)
-莲子心6克(莲子心啊,苦是苦了点,但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它清心火,一绝!)
-淡竹叶9克(淡竹叶,听起来就清新脱俗,它能利尿,把火气从尿道里赶出去,不留痕迹!)
把这些药材往锅里一丢,加水煮沸,再小火炖个半小时,一碗香喷喷的“降火解郁汤”就出炉了!病人一喝,嘿,那叫一个神清气爽,郁火全消,整个人都精神了!
说到脉象,岐伯可是个高手,他摸脉就像是在读一本活生生的健康说明书。不过咱们今天不讲那些复杂的,就来个简单又好玩的。比如说,如果你摸到病人的脉象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嗖嗖的,那可能是心里有火了。这时候,你就得告诉病人:“嘿,兄弟,你这脉跳得比我还激动,得降降火啦!”然后,你就可以用上面的针灸和汤药,双管齐下,保证药到病除!
岐伯说啊:“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这话乍一听,是不是觉得跟念经似的?别急,咱们慢慢来解析。
想象一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自然,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气”在跑来跑去。其中有一种叫做“土气”,它呢,就喜欢往下走,就像咱们吃完饭,食物得往下走到胃里消化一样。但是呢,有时候这个“土气”会遇到点麻烦,就像它想下楼,结果楼道口被一堆杂物(咱们就叫它“地苍窒”吧)给堵住了,下不去。
这“土气”一看,哎,下不去啊,那我就在这儿憋着吧。这一憋可不得了,它就开始郁积,越积越多,最后“砰”地一下,就像气球被吹爆了,这股气就四处乱窜。这时候,咱们就得赶紧想办法,把这股乱窜的气给疏散开,不然的话,身体可就要出问题了。
岐伯就说了,要疏散这股气,咱们得“折其胜”。啥意思呢?就好比是两个国家打仗,一个国家太强势了,咱们就得找个办法把它削弱一下,让它别那么嚣张。在这里,“折其胜”就是指咱们得找个方法来克制这股郁积的气,让它别那么猖獗。
那怎么“折其胜”呢?岐伯给出了个方法,那就是针灸。他说啊,得刺两个穴位,一个是“足厥阴之所出”,一个是“足少阳之所入”。咱们现代人呢,为了方便理解,就把这两个穴位翻译成大白话,一个叫“大敦穴”,在脚上大拇指的内侧;一个叫“阳辅穴”,在脚上小腿的外侧。
想象一下啊,这“土气”就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大敦穴这儿被咱们抓了个正着,然后咱们就轻轻地、准确地扎一针下去,就像给这孩子打了一针“镇定剂”,让它别那么闹腾。接着呢,咱们再到阳辅穴这儿,给它来个“顺水推舟”,把这股气给引导出去,让它别再在体内捣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啊,这针灸可不是随便扎的,得找专业的医生来操作,不然的话,扎错了地方,那可就得闹笑话了。就好比咱们做菜,材料都准备好了,结果厨师是个新手,把盐当糖放了,那这道菜可就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