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战国杀妻求将的是谁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白起看到战报,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眉头皱紧、脸色凝重。在这份战报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缴获俘虏的人数‐‐40万!

&ldo;oh,ygod!&rdo;白起不禁大叫一声,&ldo;怎么这么多人?&rdo;

40万俘虏,对白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40万人天天都要吃饭,粮食全让他们吃了,秦军吃什么?‐‐有人反水怎么办?40万人哪!要绝对安全,看守至少也得有七八万吧,还打个鸟仗?

思来想去,白起做出了平生最痛苦的决定:全部坑杀!

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按照史书记载,白起在长平共计坑杀了45万人,这里面有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更多的则是上党地区无辜的贫民,最后只有240人幸存,逃回赵国。

这一次屠杀,犹如一声巨响,令天下诸侯惶恐不安、浑身战栗!

这一次屠杀,也是一个污点,让白起终生挥之不去这个梦魇,一代战神在历史上黯然失色!

这一次屠杀,更是一场灾难,使赵国家家出殡、户户发丧、壮年尽失、举国悲音!

东汉末年的史学家皇甫谧曾在《帝王世纪》中总结说:&ldo;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rdo;

纵观东周历史,即便加上常年混战的春秋时期,500多年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抵不上战国时期晋阳、长平两次战役的惨烈。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沉重的音符!

长平的硝烟散尽,我们需要反思:赵国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对于这个问题,以往主流的看法是归咎于两个&ldo;误&rdo;:误接上党、误用赵括,史书确实也是这么写的。

但是,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将长平之战的台前幕后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发现史书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很不靠谱。

‐‐从秦军进攻野王开始,战略意图就是指向赵国。

因此,赵国即便不接收上党,还是要挨秦国的揍,而且秦国一旦完全控制了上党高地,便可以向赵国腹地俯冲而下,对赵国的威胁更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的惨败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会比长平更惨,秦军可能一下就能冲到都城邯郸,将赵国从地图上抹掉。

由此看来,赵国接收上党的决策是正确的,长平虽然惨败,但客观上起到了&ldo;御敌于国门之外&rdo;的效果,确保了都城邯郸的暂时安全。

‐‐赵括的失误不构成赵军惨败的关键要素。

从整个长平战役的过程来看,新到任的赵括并不像流传的说法那样,自傲轻敌、鲁莽出战,而是继续躲在堡垒里。即使是后勤补给断绝之后,赵括依然在堡垒里坚守了四十多天。

没有粮食的赵国军队面临怎样的惨境呢?《史记》记载了一句话:&ldo;阴相杀食。&rdo;也就是说,已经饿到偷偷互相杀着吃的地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主将的赵括别无选择,只能率军绝地反击,寻求最后的活命机会。

既然误接上党、误用赵括并不是导致长平惨败的主要因素,要么赵国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惨败呢?长平之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如果我们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深入剖析长平战役整个过程,会发现长平惨败的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迷信议和,放弃合纵。

以赵孝成王、楼昌、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ldo;主和派&rdo;,没有听取另一位&ldo;主和派&rdo;虞卿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与秦国媾和,使赵国孤立于中原诸侯。

郑朱到咸阳议和,正中秦昭王的下怀。秦昭王大张旗鼓地召见赵国使臣,又当着各国使节的面与他把酒言欢,成功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蒙蔽了有可能&ldo;合纵救赵&rdo;的诸侯,为秦国迅速解决长平的战事争取了时间,赵国实际上是帮了秦国一个大忙。

长平之战,赵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第二,廉颇坚壁清野,消极防御。

老将廉颇率军抗敌,没有直抵上党前线,与强大的秦军硬拼,而是在长平坚守,这一做法是对的。但是,廉颇接下来却错误地采取&ldo;消极防御&rdo;的策略,使赵军陷入了绝境。

廉颇的战术是:在长平修造永备工事,与秦国形成对峙僵局。由于秦军远离本土,后勤保障很难跟上,时间一长,没有给养的秦军必然不战自退。

但是,无论是秦、赵两国的国力对比,还是上党地区的局势,都无法支撑廉颇战术的实现。

‐‐国力差距巨大。

秦国已经在公元前316年占据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巴蜀,为秦国征战中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赵国虽然占据华北平原,但由于常年南北征战,国库消耗巨大,国力上很难支持几十万军队的长期坚守。

‐‐补给线优劣明显。

秦国的后勤给养,可以通过两条通道运抵上党,一是出函谷关,经野王渡河北上到达;二是从河西地区东渡黄河,穿过平阳地区到达,不存在补给线阻滞的问题。另外,秦军占据上党大片区域,虽然大量难民逃亡,但还可以就地开仓取粮。

赵国的后勤给养只能从邯郸出发,穿越太行山脉抵达长平,这条路翻山越岭,狭隘众多,一旦遭遇秦军袭击并固守某一险关,赵军的补给线就会被掐断。长平的守军龟缩在堡垒之中,正面有秦军挡住,没办法出来寻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