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许多作家,错把手段当作目的,老在欧化里打圈子,不肯出来,那便很可惋惜。鲁迅文字,与那些人相比,后者好像一个染黄头发涂白皮肤的矫揉造作的假洋鬼子,前者却是一个受过西洋教育而又不失其华夏灵魂的现代中国人。中国将来的新文学,似乎仅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文学国语化,实行胡适6国语的文学,教训。第二条路,创造一种适合全国民诵读的&39;标准白话&39;,能走第一条路固好,否则便走第二条。这种&39;标准白话、要不蹈袭前人窠臼,不抄袭欧化皮毛,充分表现民族性。像鲁迅这类文字,以旧式小说质朴有力的文体做骨子,又能神而明之加以变化,我觉得很合理想的标准。&ot;(近年来,大陆中囯的学人,替鲁迅作品做高头讲章的很多,可惜都低能无识。笔者
为什么要引用苏雪林氏的讲义呢?就因为她是最反对鲁迅的一人。一个人
、
力4:
、
斗
1《鲁迅全集》第2卷,第160‐161页。
的文章,能够使反对派非佩服不可,那就成功了。而且苏氏讲义,也真做得
不错)
鲁迅杂感文中,谈到他自己创作经过,文艺观点的很多,替他的作品作讲义式的注解的,如孙伏园、许寿裳、朱自清、周作人诸氏,也都有所发挥的。笔者在这儿,于引用苏雪林的讲义以外,接上来采用了朱自清、叶圣陶的讲义。朱叶二氏,注解鲁迅的《呐喊》,先引用胡适论短篇小说的定义:&ot;短篇小说是
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ot;他们认为鲁迅的小说,正能符合以上这样的条件。
鲁迅为什么做起小说来呢?他自己说:&ot;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这些也可以说是&39;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ot;1他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他说:&ot;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39;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39;为什么&39;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6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39;闲书,,而且将为&39;艺
术的艺术&39;,看作不过是&39;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
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ot;2他在民国初年,虽然看了政治社会的暗影,感到寂寞的悲哀,可是热诚绝没有消散,所以一见前
驱的战士,便寄与同感,和他们作一伙儿。说聊以慰藉他们,说喊几声助助威,都是谦逊的话,在那时,他的寂寞至少减弱了若干分之一,而改变他们的
精神的热诚重又燃烧起来了吧!他为什么不恤用了曲笔?他自己说是听从
《鲁迅全集》第5卷,第50页。2同上书,第107页。
鲁迅评传
――!!!!!!:&39;:&39;、,:一:&39;:&39;,國&ot;&ot;―一圍&ot;!&ot;&ot;!&ot;國圍―、?、、國圍、?‐圍國「&39;!&ot;-&ot;國、國「、:、國「&39;一&39;--&39;&39;――,&39;――,―-1-1圍國國1圍?i-1&39;-、&39;--&39;&39;-&39;--&39;&39;--&39;:&39;。國
将令,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他在作品里也保留着一点希望;但是他又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青年,这不是他自己也愿意保留着一点希望吗?&ot;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ot;,这三语是&ot;不恤用了曲笔&ot;的注脚,为什么要如此?说是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为什么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说是这才可以达到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斟酌周详,选取了最有效的道路走,这正是热诚的先觉者的苦心;而为的是前面悬得有希望。改良社会,改良这人生,政变他们的精神,话虽不同且意义也不尽一样,但指的都是那希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取材,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这些方面发挥他的所见,便是他取的达到那个希望的手段。《呐喊》之外,他还有其他短篇小说,还有多量的杂文,取材不一定限于社会和不幸的人们,但揭露病根,促人注意疗治,是前后一致的;希望改良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