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徐灵府曾被武宗征召,这使得他在朝野的名声大振,李敬方是慕名来访的,大概是在会昌六年(846)三月到桐柏宫。
会昌六年,李敬方按《天台桐柏山题名》云:&ldo;是年三月,台州长史员外置李敬方自寒山回,游此&rdo;。[8]
李敬方先是到桐柏宫拜访桐柏征君徐灵府,因为李是地方官,徐灵府自然该好好接待。宾主交谈之中,徐灵府提到了寒山及寒山诗,并拿出寒山诗给李敬方看。李敬方看完诗歌之后,大加赞叹,并希望能够亲临寒石山看看,以体会寒山在诗中所描述的种种意境。既然官长想去,徐灵府也乐得做向导。因此,在徐灵府的陪同下,李敬方参访了寒石山,返回桐柏宫的时候,应徐灵府的要求为桐柏山题名,在其离开的时候,徐灵府赠送了一本寒山诗集,这也是寒山诗流行的开始。随后,徐灵府即仙逝。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种情况,那就是按照目前通行本的说法,寒山诗集是由国清寺僧道翘在寒山去世之后收集而成的,这种说法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产生的呢?或者说,为什么诗集的收集者会由道士徐灵府变成了和尚道翘呢?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目前通行本对于寒山诗相关情况的叙述吧。根据通行本的描述,寒山诗的流传跟一个叫作闾丘胤的台州刺史有关。相传闾丘胤在长安即将赴台州刺史任的时候,忽然患了头痛病。于是请医师治疗,岂知越治越痛。后来碰到一个名叫丰干的和尚,自称是特地从天台山国清寺来为其治病的,和尚看了闾丘胤的病情之后,说道:&ldo;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病,应须净水。&rdo;闾丘胤即命家人取来净水,和尚将净水喷在闾丘胤头上,很是神奇,一转眼工夫头就不痛了。丰干对闾丘胤说:&ldo;刺史此去台州,其地靠海,多瘴毒之气,到后须小心谨慎。&rdo;闾丘胤见其来自天台山,又治好自己的头痛病,很是信任,便问台州有什么贤德之人可以请教?丰干说:&ldo;有是有,可惜你会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你真心要见,万不可以相貌取人。寒山,乃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还有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状若穷人,疯疯癫癫,现在国清寺厨房里烧饭。&rdo;丰干说过,就辞去了。闾丘胤到台州之后,便亲自到寺院里去向有名的禅师打听打听,果然与丰干所言无异。问唐兴县(今天台县),知二人依旧在国清寺。于是闾丘胤便特地到国清寺去朝拜,问寺里的僧众:&ldo;你们这里有过一位丰干禅师,他的禅房在哪里?还有寒山、拾得,现在住在什么地方?&rdo;这时一个叫道翘的僧人回答说:&ldo;丰干禅师的院子在经藏房后面,现在没有人敢住,因为常常有一只老虎来叫吼。寒山,拾得二位,现在厨房里。&rdo;说罢,随即带闾丘胤来到丰干的禅房,开门进去,唯见遍地虎迹。闾丘胤就问道翘:&ldo;丰干禅师在寺里做些什么呢?&rdo;道翘回答道:&ldo;禅师在这里时,昼则舂米供养全寺僧众,夜则唱咏自乐。&rdo;闾丘胤连连称奇,随后在寺僧的带领下,闾丘胤到了厨房,只见灶火前有二人对着火大笑。闾丘胤知此二人应是寒山、拾得无疑,便上前礼拜。二人连声吆喝,互相携手,哈哈大笑道:&ldo;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不识弥陀,却反而来礼拜我?&rdo;当时寺里僧众,闻声而来,不胜惊讶:&ldo;刺史怎么会来礼拜两个疯疯癫癫的穷汉呢?&rdo;这时,寒山、拾得二人携手走出寺门,闾丘胤慌忙令人追赶,二人则已直奔寒岩而去。闾丘胤甚是遗憾,便问寺僧:&ldo;这二人是否会再来寺里居住?&rdo;并命寺僧为二人寻找禅房,同时寻找二人回来。闾丘胤回郡城之后,特地做了两套干净的衣服,并预备香药等礼物,派人送去。使者到国清寺,才知二人一去之后,便再没有来过。于是将衣服、香药送到寒石山上。遇见寒山子,寒山子一边喝道:&ldo;贼,贼!&rdo;一边退入山洞,说道:&ldo;奉劝诸君,各自努力吧!&rdo;当下山洞自然闭合,追寻不得。使者紧追不舍,纷纷撞上岩壁,至今岩壁上依稀留有五马形迹:第一匹马三蹄已入岩肚,只有一只后蹄留形壁上;第二匹马头和颈已入岩肚,其余部分留形壁上;第三匹马只进去了一个头,第四匹马翘首直冲状,第五匹马作回首欲止状,这也就是今天明岩三胜之一的&ldo;五马隐&rdo;。寒山隐入岩穴之后,拾得也无踪无影。闾丘胤知道这个消息知道,叹息不已,自知与高僧无缘,便不再强求,这就是所谓&ldo;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rdo;。后来,闾丘胤就吩咐道翘搜寻寒山、拾得的遗迹,在竹木石壁上和人家厅堂上抄得寒山子写的诗三百余首,以及在土地堂墙壁上抄得拾得写的偈语数十首,编集成卷,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寒山诗集》的样子。
这闾丘胤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的,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的记载,闾丘胤在贞观十六年(642)到贞观二十年(646)担任台州刺史[9]。林表民的《赤城集》,引用宋咸平元年至咸平二年(998‐999)台州知州曾会的《台州郡治厅壁记》,也表明闾丘胤曾在贞观十六年到贞观二十年担任台州刺史[10]。寒山是中唐的人,跟贞观时期的闾丘胤又怎么可能会纠缠在一起,自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证明闾丘胤之序为伪作,目前学界对此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作伪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产生的?它的意义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