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说慈禧高枫 > 第20章(第1页)

第20章(第1页)

清代自嘉庆、道光以来,世风日坏,根源就是官场的腐败。投机钻营、贿赂公行、骄横不法是当时吏治的真实写照。当国的前有曹振镛,后有穆彰阿,只知弄权纳贿,贪赃枉法,不思为国分忧解难,在外敌入侵、农民起义日甚一日之时,朝中却缺少带兵之良将、治国之能臣。因此,慈禧认为治本之道当为整顿官吏拖沓溺职、投机钻营、贿赂成风、骄横不法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行政队伍的办事效率。乱世需用重典,如此,既可以树立新一代领导的皇威,又能够使各级官员引以为戒。因此,慈禧掌权伊始,就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顿吏治的措施。

第26节:整饬吏治(1)

第一个撞到枪口上的是兵部侍郎庆英。庆英因在兵部动用公款而被议罪,兵部拟给他降二级处分。庆英想通过恭亲王在两宫太后前议政时&ot;格外开恩&ot;,于是,就带着银两,趁着夜色,到恭王府恳求奕??说情。他先是吞吞吐吐地说了些闲话,然后从怀中取出两大包银钱,恳求奕??收下。奕??推测此番英庆夜间来访,应与降职一事有关,坚持不受。庆英误以为奕??之所以不收,是出于&ot;无功不受禄&ot;的意思,于是和盘托出来意,特请恭亲王在两太后前议政时&ot;格外开恩&ot;。奕??知道庆英挪用公款,按律应当革职,而此次只给他官职降两级已属法外开恩。一番劝导之后,无效,庆英干脆长跪不起,恳求奕??为他开脱。这下可惹恼了奕??,他声色俱厉地将庆英赶了出去。第二天,奕??把庆英所为向慈禧、慈安两宫太后禀报,同时把庆英贿送钱物上缴。慈禧非常气恼,他竟然敢如此贿赂公行、胆大妄为,务必严惩。当日,命内阁发出上谕,公布此事的始末,给予庆英严厉制裁,由降二级改为革职。这件事情让慈禧充分意识到,贪污受贿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痼疾和毒瘤,不痛加整饬,她将面临更大的统治危机。于是,慈禧诏谕各级官员,严惩贪污受贿。随后,慈禧又处置了包括直隶顺天府知府蒋大镛等一批行贿受贿的府县官员,并明令各地&ot;随时严查,按律惩办&ot;。庆英偷鸡不成反蚀米,充当了慈禧杀鸡儆猴的角色。

慈禧清楚,如果不严肃官场,无以为治。国家兴事、用兵,或劳而无功或每遭败绩,主要原因是文官委靡不振、渎职亵职,武官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慈禧认为,要改变积弊,收到惩罚效果,必须改变从前抓小放大的方式,从高官,从封疆大吏入手,否则,不足以引起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这样,两江总督何桂清就成为慈禧严打中祭旗的对象。

何桂清,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户部右侍郎、浙江巡抚、两江总督。他是朝野上下人所共知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这位朝廷重臣,在太平天国袭击清军的江南大营时,正在常州主管饷事,却坐视清军溃败,拥兵自卫,不施援手。随后太平军进攻常州,何桂清见大事不妙,企图逃脱。他先将父亲和两妾秘密送至通州,然后在城内张榜,禁止常州市民迁徙,并封锁各城门。城内百姓见何桂清要跑,绅民耆宿数百人手执香烛赴辕门,跪请何桂清留下共同抗敌。何桂清见出城受阻,遂令所率部队开洋枪扫射,民众死者十九人,伤数十人。何桂清逃到苏州,时江苏巡抚拒绝其进城,并上疏,奏劾。咸丰帝闻何桂清事后大怒,谕令革职严审。然而,何桂清却逃到上海,躲藏起来。不久,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自顾不暇,何桂清一案遂被搁置。慈禧垂帘听政以后,借整顿吏治之机,此案又被提及。慈禧痛下决心,一定严惩,要杀一儆百。负责总办秋审的刑部郎中余光绰就是常州人,对何桂清十分愤恨,而他恰好负责此案。他认为仅依据&ot;封疆大吏失守城池斩监候,秋后处决律&ot;是不够的,又加上何桂清击杀执香跪拜父老十九人,伤天害理,罪当加重,拟斩立决。然而,盘根错节的政治网络,却使本已定罪明确的案件变得十分复杂,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说客竭力为其开脱。这些人各怀心腹事,有的是私交甚厚,有的是兔死狐悲,有的是不明是非,有的是见风使舵。一时间,围绕是否诛杀何桂清掀起一股狂澜。慈禧执意认为举国用兵,如果包庇临阵脱逃的将帅,又何以鼓舞三军士气?争论没有阻挡住慈禧杀何桂清的决心,慈禧最终毅然发布谕旨,将何桂清处决。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来,清廷封疆大吏及府县各官,连连失地弃城。有的府县官员赴任之所因地当要冲或邻近太平军,竟规避不前,数年不到任;有的官员则是太平军一到,即弃城逃走,为逃避失城罪责,事后托请上司倒填年月,捏称因公赴乡出境。此类积弊一直未予严肃处理,以致吏治日坏,丧师失地之员日见其多。慈禧断然处决何桂清,军兴以来第一次使一品大员以失地弃城罪伏诛,刹了上述歪风,整饬了吏治,纲纪为之肃然。

第27节:整饬吏治(2)

慈禧垂帘不久,也就是同治元年,适逢三年一次对官员进行考核的&ot;京察&ot;和&ot;大计&ot;。

这是效仿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而实施的一项对现任官考核的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对京官的考核叫&ot;京察&ot;,对地方官的考核叫&ot;大计&ot;。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三品以上官员及总督、巡抚等方面大员,则先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敕裁。经过考察后,官员按照&ot;称职&ot;、&ot;勤职&ot;、&ot;供职&ot;三种等级,实行奖惩。&ot;大计&ot;是考核道、府及州县官员。一般是由各级官员依隶属关系逐级考察,做出评断,最后申之各省督抚,核其事状,注考造册,送吏部复核。&ot;大计&ot;后的官员,按&ot;卓异&ot;与&ot;供职&ot;两个等级奖惩。清朝对官员的考绩,不论是&ot;京察&ot;还是&ot;大计&ot;都以&ot;四格&ot;、&ot;六法&ot;作为考核标准。所谓&ot;四格&ot;是指&ot;才&ot;(指才干,分长、平、短三等),&ot;守&ot;(指操守,分廉、平、贪三类),&ot;政&ot;(指政务,分勤、平、怠三类),&ot;年&ot;(指年龄,分青、中、老三类)。所谓&ot;六法&ot;是指&ot;不谨&ot;、&ot;罢软无为&ot;、&ot;浮躁&ot;、&ot;才力不足&ot;、&ot;年老&ot;、&ot;有疾&ot;等六个方面的缺失。经过考核,被列入&ot;不谨&ot;&ot;罢软&ot;者,革职处分;属&ot;浮躁&ot;&ot;不才&ot;者降级;&ot;年老&ot;&ot;有疾&ot;者勒令退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