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姑娘很胆怯,对张支云的问话一句都不敢回答。
张支云看那个姑娘不说话,就和气地说道:&ldo;姑娘,解放军是好人,他们不会难为你的,你只要不是土匪,只要说了老实话,解放军就会放你回去的。&rdo;
姑娘看到眼前这个小伙子很和气,又听说能放她回家,就大着胆子问了一句:&ldo;真的吗?&rdo;
张支云说:&ldo;当然是真的了!你现在把饭吃了,一边吃一边把你的情况告诉我,我把你的情况给首长说一下,首长肯定会让你回去的。&rdo;说着便把饭碗递到了姑娘的手上。
那姑娘的害怕心理明显减轻了,接过了张支云递过来的饭碗。
那姑娘也的确是饿了,端起饭碗狼吞虎咽般地吃起了饭。张支云看那个姑娘吃得差不多了,便开口问道:&ldo;你把你的情况给我说说,我好向首长汇报。&rdo;
姑娘打了一个噎嗝便开口说道:&ldo;我爹被沈振康拉去当了土匪,家里就剩下我和我娘,后来我娘死了,家里没有人了,我便找到了我爹,所以就来到土匪的队伍里。他们让我也当土匪,可是我很害怕,不敢拿枪,因为有我爹,他们也没有再逼我。&rdo;
&ldo;你爹呢?&rdo;
&ldo;刚才被打死了。&rdo;姑娘说完之后又哭了。
张支云将情况了解清楚之后,走过去向侯连长汇报了情况。
侯连长听了张支云的汇报高兴地说道:&ldo;行啊!你不简单,胜利完成了任务。你去把那个姑娘叫来。&rdo;
张支云走到那个姑娘跟前说道:&ldo;你起来跟我走,侯连长叫你呢。&rdo;
那个姑娘怯懦地跟在张支云身后,走到了侯连长跟前。
侯连长让张支云当着他的面再问了那个姑娘一遍。因为姑娘看到侯连长的态度也很温和,惧怕的念头打消了,大着胆子再将自己的身世陈述了一遍。
侯连长看着这个死掉了父母的姑娘,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拿出两块银元放在了姑娘的手中说道:&ldo;你回家吧,现在解放了,也不要怕,人民政府会把你安置好的。&rdo;那个姑娘给侯连长磕了一个头,看了张支云一眼,用方言对他说道:&ldo;谢谢大哥!&rdo;然后转过身,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良缘
良 缘
1950下半年,贵州全境解放后,中共中央来电,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仁怀县委县政府要正确执行党的工商业政策,保护好茅台酒厂的生产设备,继续进行茅台酒的生产。并对私营烧房采取扶持的政策,贷款2400元,供应小麦3000公斤帮助恢复生产,但由于各种条件太差,生产仍无明显好转。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接管了华家的成义烧房。
带队接管成义烧房的是解放军某部副营长张兴忠(1921‐2003山东省东阿县大刘张人,1947年,在山东聊城地区参军入伍,先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等重大战役。1950年7月,他随部队到达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县,参加了当地剿匪战斗。1950年下半年,奉上级命令带领12人去接管茅台酒厂三家厂家,成为茅台酒厂的第一任厂长。1974年5月,在遵义市委和仁怀县委的安排下,从贵州省仁怀县回到了老家山东省东阿县安度晚年。回到老家后,依然关心茅台酒的发展和生产。并和茅台酒厂的师傅一起对国营东阿酒厂进行技术指导,酿造出了山东的茅台---&ldo;阿矛酒&rdo;,后改为&ldo;东阿王&rdo;品牌。)。张兴忠在部队有两个大名声:一是枪法特别好,是全团的神枪手;二是酒量特别大,年轻时曾在聊城民王屯一个小店里两个人喝了11斤白酒。也许是张兴忠的一生与酒有缘,刚打完仗便接管了成义烧房,开始组建茅台酒厂。
当时的私人酿酒烧房,设备十分简陋、规模极小。解放前的1947年,整个茅台所有酒坊的年总产量最高为60吨,1949年,由于时局骤变,茅酒年产量下降到20吨。1950年,人民政府对私营烧房采取扶持的政策,贷款2400元,供应小麦3000公斤帮助恢复生产,但由于各种条件太差,生产仍无明显好转。
张兴忠接管了华茅的烧房之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首先拜访了老酒师,向老酒师讨教。然后和酒坊的工人们促膝谈心,带着解放军战士参加劳动,和工人们打成一片。
恢复生产的任务很艰巨,张兴忠亲自率领十二名战士和酒坊仅有的几十名工人一起清理场地,一起修复设备。这个时候,为了帮助茅台酒厂很快恢复生产,国家又划拨给茅台酒厂43000元资金,用于购置必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料,使茅台酒厂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
为了使酒坊能尽快提高产量,张兴忠从老酒师和工人中了解到了那些跑回家的工人的住处,亲自走访打听,找到了那些酒坊工人的下落,然后一个一个登门拜访,把他们请回了酒厂。在张兴忠的努力下,成义烧房的其他15名员工全部被请回了厂里。全厂职工人数达到了49人,酒窖41个,甑子5个,石磨11盘。
1951年的端午节,成义烧房开始了正常生产。
由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仅有设备的能力,1952年即生产出茅台酒75吨,产值6万元,盈利08万元。建厂恢复生产的第一年,就超过了过去三家烧房总产的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解除工人们的后顾之忧,张兴忠组织战士们很快安顿好了工人们的食宿,让他们安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