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rdo;我问。
&ldo;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rdo;小吕笑道,&ldo;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rdo;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ldo;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rdo;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ldo;你看窗外‐‐&rdo;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
&ldo;去看吧‐‐你的花!&rdo;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第58章萨尔茨堡的性格
小小的山城中一半以上是游客,怎样从中一眼就辨认出萨尔茨堡人来?我同来的伙伴说,随身带伞的人准是萨尔茨堡人。
这话没错。萨尔茨堡是个阴晴不定的城市。可是它不像巴黎那样‐‐一阵雨把脑袋淋湿,紧跟着拨开云层的太阳又把头发晒干。萨尔茨堡的雨常常没完没了。整整一天把你拦在屋里发闷发愁,转天醒来,它在窗外依然起劲地下着。一条条长长的亮闪闪的雨丝无止无休,无法斩断,本地人称这种雨为&ldo;绳子雨&rdo;。
一些旅店和餐馆总是在门口备了雨伞。遇到雨的客人们随时可以拿去一用。当你从伞桶里抽出一把雨伞,按一下伞把上的开关,&ldo;刷&rdo;地将一块晴天撑到头上时,便会感受到此地人的一种善意与人情。
城中的老街粮食街很像一条巨大蜈蚣,趴在那里。这条蜈蚣太古老,差不多已经成了化石。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在蜈蚣身上走来走去,寻古探幽。
且不说街上那些店铺的铁艺招牌,一件件早已够得上博物馆的藏品。连莫扎特故居门前手拉门铃的小铜把手,也依旧灵巧地挂在墙上。它至少在一百年前就不使用了,但谁也不会去把它取下来‐‐删节历史。因为最生动的历史记忆总是保留在这些细节里。
这里先不说萨尔茨堡人的历史观,往细处再说说这条老街。
任何老街都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人们随意走出来的,所以它弯弯曲曲,幽深而诱惑。走在粮食街上,我很自然地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城西耶纳的那条老街,狭窄又曲折,布满阴影,没有边道。夹峙在街道两边的建筑又高又陡,墙壁上千疮百孔,到处是岁月沧桑的遗痕。
从这条老街两边散布出去的许许多多的小巷,好似蜈蚣又细又密的腿。一走进去,简直就是进入意大利了。这长长的巷子,大多在中间都有一个天井式的院落。四边是三层的罗马式的回廊。只有在中午时分,太阳才会由中天投下一小块叫人兴奋的阳光,使人想起卡夫卡对这种意大利庭院一个很别致的称呼:阳光的痰盂。只靠着这点阳光,每个庭院都是花木葱茏,常青藤会一直爬到房顶去晒太阳。
如果从粮食街直入犹太巷,再拐进莫扎特广场,意大利的气息会更加强烈地扑面而来。
那些铺满阳光的广场,那些森林一般耸立着的雪白的教堂,那些生着绿锈的典雅的屋顶,一群群鸽子在这中间飞来飞去。
从中,我们立刻感受到萨尔茨堡一千年政教合一的历史中,大主教至上的权威‐‐他们的威严和尊贵!瞧吧,当年这些来自罗马的大主教们,多么想在这里过着和梵蒂冈中教皇一样的生活,多么想把萨尔茨堡建成&ldo;北方的罗马&rdo;!
萨尔茨堡不同于奥地利任何城市,与其相差最远的是维也纳。
维也纳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宏大而开阔;萨尔茨堡建在峡谷之间,狭窄而峭拔。维也纳的主人是哈布斯堡王朝,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息散布全城;萨尔茨堡的主宰者是大主教们,神灵的精神笼罩着小小山城。所以,至今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的开放自由与萨尔茨堡的沉静封闭‐‐这种历史的气氛。甭说城市,连城市的河流也大相径庭。绕过维也纳城市中心的多瑙河,总是给艺术家们很多灵感;但是从萨尔茨堡城中穿过的盐河,却没给人们更多的诗情画意。因此,逃出大主教阴影的莫扎特发誓他再不回到萨尔茨堡。此后他竟然连一支以故乡为题材的乐曲也没有。
当然,这是历史。
不管历史是怎样的,最终它都创造了城市各自独有的性格。
于是,宗教城市的静穆,大主教历史的森严和独来独往,山城的峻拔与曲折以及本地人的自信与执著,都已经成为今天萨尔茨堡深层的人文美。
当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把麦当劳建在粮食街上时,他们第一次屈从了这里的文化传统,而把那种通行于世界的、粗鄙的、红底黄字的商标‐‐大&ldo;&rdo;,缩成小小的、镶在一个具有本地特有的古色古香的铁艺招牌中。
全球文化在这里服从了本土文化,从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萨尔茨堡人的某些性格?
再往广处说,尽管每年来到这小城中的旅客人数高达两万人,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却依然故我。他们没有被成帮结队、腰包鼓鼓的旅客扰得心浮气躁,一堆堆挤上去兜售生意。那些事都由旅游部门运行得井井有条。萨尔茨堡是用&ldo;电子商务&rdo;来经营旅游最出色的地方。人们呢?静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并按照他们喜欢与习惯的方式去生活、娱乐和度假。他们远远地避开旅游景点,不喜欢到那种挤满游客的饭店和酒店去餐饮。因为在那些地方,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温情与熟悉的气息。
如果想看一看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就去奥古斯汀啤酒屋吧!在那个一间间像厂房一样巨大的木头房子里,摆着一排排长条的木桌,看上去像卖肉的案子。桌子两边是木凳。萨尔茨堡人喜欢这里所保持的传统方式‐‐自己去买酒买肉,洗杯和倒酒。陶瓷啤酒杯本来就很重,盛满酒更重;肉是烧烤的,又大又热又香。在这里没有人独酌,全都是一群人一边吃喝一边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