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文为centraiyuatn(中央院)。‐‐译者
3《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2月28日。
4同上。
1《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3月14日。
2同上,1946年3月14日和3月28日。
1《美中关系》,第146‐149页。
前所说的妨碍撤军的&ldo;技术困难&rdo;此时却一字不提了。中国政府的军队沿着2
北宁线一路奋战,步步挺进,并占领了沈阳。但是,苏联当局不肯让他们使用沈阳以北的长春铁路。3据说苏军当局拒绝在北满一些城市里暂留少量驻军,等政府军队到达接管后再撤走。结果,当一支人数很少的国民党部队被4
空运到长春时,远在北面的共军却208随着苏军的撤出而步行进入了这些城镇。接着,在4月中旬,共军向长春的政府军发动进攻,并击溃了他们,于
4月19日占领该城。
2同上书,第147页;《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4月11日。
3据《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3月28日)报道,苏军参谋长并没有公开拒绝,但是他设置种种障碍不让中国政府军队立即使用该铁路线。中国军队也不能进入大连;俄国人把中国要求在那里卸下救济物资的请求提交给莫斯科去处理。但是,熊式辉将军在4月13日否认曾要求延期撤军(《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4月18日)。
4《美中关系》,第149页。
第七节和平协定的破产
满洲发生的这些事件对整个中国的形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事件使得原先对中共的指责更加有声有色,这种指责认为,不管中共怎样矢口否认,他们确实是充当着苏联的代理人,企图把满洲从中国分割出去。这些事件也加强了国民党内一部分军政要员的势力,这些人对于这个党有朝一日可能要放弃一党专政的局面向来公开表示不满。这些事件还使国共双方之间加深了仇恨和怀疑。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是想用武力来消灭他们,国民党则认为共产党从未真正打算按照一个立宪政党那样行事,而是一心要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双方的推断都是很有根据的,虽然哪一方都还不可能撕下假面具。共产党方面唯恐激怒了美国,致使它无限度地援助国民党政府,而政府方面则担心会失去正在得到的美国援助。双方无疑都对美国出于好心的调解工作忿忿不满,都拼命地想使美国的调解工作变得有利于自己,并把战争延绵不息的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而且,每一方都在自己的军队取得胜利时提高和解
的条件,而当受到挫败时则显得比较容易商量。
满洲的这些不祥事件所造成的第一个后果,便是拟议中的关于建立临时联合政府的安排宣告破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3月1日在重庆开会,讨论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经过两个星期的辩论,在会上提出了许多批评(特1
别是针对拟议中的对1936年宪法所作的修改意见提了许多批评),于3月16日正式通过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决议。23月20日,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民参政会原是在抗战时期组成的,尽管它的许多成员是3
由政府指定而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但它209还是起着临时议会或者国民大会的作用。3月31日,国民参政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不承认东北各省的&ldo;非法部队&rdo;和&ldo;自治政权&rdo;。国民参政会的一些成员还对政治协商会议
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疑问。1
虽然国民党方面否认它打算单方面修改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但是共产党及其同盟者‐‐民主同盟‐‐却要求立即实施这些决议;在未实施以前,他们拒绝选派代表参加拟议中的国民政府委员会。共产党还推迟举行它的中央委员会会议,那次会议原定于3月31日召开,以通过政协各项决议。24月2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说,共产党要求废除目前的临时宪法,而在政协各项决议的基础上另行制定一部宪法。他宣称,这一点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部临时宪法已在1931年的国民会议上通过,它只能由即将召开的国民大会所批准的宪法来代替。他还谴责共产党在满洲的&ldo;破坏活动&rdo;,并且说,政府不承认那里的所谓&ldo;人民政府。&rdo;关于立宪问题的讨3
论就此中断。4月24日,蒋介石宣布,应共产党和民主同盟的要求,召开国
民大会的日期无限期推迟。4
1见上文,原着第202‐203页。
2《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3月21日。
3同上,1946年3月28日。
1《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3月28日。
2《美中关系》,第144页。
3《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4月11日。
4同上,1946年5月2日。
马歇尔将军于3月11日前往华盛顿同杜鲁门总统磋商,当他于4月18日返回中国时,他发现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已陷入僵局。由于规定1
只有在所有成员意见一致时才能确定该由哪一方承担破坏停火的责任,以及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战地小组试图阻止战火蔓延的工作大受妨碍。战地小组中的国共成员总是维护自己一方,而且共产党方面既不同意让小组中的美国成员取得仲裁权,又反对采用按多数票通过决议的办法。双方互不相让,使得战地小组几乎没有什么实权能阻止或纠正当地指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