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割台的消息便传到了台湾。&ldo;台人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rdo;注3清政府将台湾让与日本,不仅激起了台湾广大群众的无比愤慨,也引起了台湾官绅的极度不满,纷纷提出抗议。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迅速在全台范围内兴起。
在这个运动中,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最重要的领导者。
丘逢甲(一八六四‐‐一九一二年),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山,又号仲阏,所著诗文常署南武山人或海东遗民。丘氏本为姜尚之后裔,周初封于营丘,因以丘为姓。战国以降,先祖迁徙不定。至南宋末年,二世祖从文天祥抗元,始定居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清乾隆年间,曾祖移家台湾,居于彰化县翁仔社。丘逢甲&ldo;幼负大志&rdo;,&ldo;毅然以天下为已任&rdo;。一八九九年,中进士,钦点工部主事虞衡司。但他无意仕途,告假还乡,主讲台中府衡文书院。日本挑起战争之初,丘逢甲以台湾孤悬海上,久为日本所垂涎,长叹曰:&ldo;天下自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于此地,彼讵能恝然置之乎?&rdo;注4于是,他首倡组织义军,加强战备,以防范日军进攻。不久,唐景崧命其总办全台义勇事宜,&ldo;遴选头目,招集健儿,编伍在乡,不支公帑,有事择调,再给粮械&rdo;。注5一八九五年三月,丘逢甲正式组成一支义军,共十营。其中,丘逢甲自带诚字三 营、靖字一营、捷字一营;其兄丘先甲分带信字三营;进士陈登元分统良字两营。当时,他奉命防守台北后路的南崁、后垅一线,颇寄希望于驻守台北战略要地的清军,认为&ldo;但使诸将协心,能与防地共存亡,倭寇虽凶,未必即能全占台省&rdo;。注6他相信,只要台北驻军能够守住,则台北后路的义军尽管力量单薄,也必能坚持到底。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朝廷竟然把台湾一省割给日本。
四月十八日,割台消息已经证实,丘逢甲上书抗议,质问朝廷:&ldo;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rdo;注7适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等,也联名上书清廷:&ldo;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勉强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rdo;&ldo;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雠,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rdo;并警告说:&ldo;睹此全台惨痛情形,岂有不上廑圣虑?但以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大局必有不可问者,不止京畿已也。&rdo;注8他们的上书,表达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台的决心。
四月十九日,唐景崧接总理衙门复电,略谓:&ldo;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rdo;又言:&ldo;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rdo;注9此电传出后,台北立即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鉴于台湾绅民强烈反对割台,迭奏电恳,两月之内电陈至二十余次之多。甚谓:&ldo;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rdo;又谓:&ldo;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rdo;注10清廷以和议已有成说,悉置不答。
至是,台湾绅民皆知让台之事已无可挽回。于是,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连日会商固守之计。前驻法参赞陈季同提出&ldo;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拒敌人&rdo;注11之策。众皆认为:&ldo;万国公法有&lso;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rso;之条,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余里,自立有余。&rdo;注12这是自主保台之议的初步酝酿。
但是,当时一些官绅还幻想依靠欧洲各国来保住台湾。张之洞即力主&ldo;远交近攻&rdo;之策,&ldo;以重利求大国力助&rdo;。四月二十二日,他又致电唐景崧,提出&ldo;守口聘英将,巡海乞英船&rdo;的&ldo;庇英自立&rdo;注13之策,当天,唐景崧即与英国驻淡水领事金璋商谈,提出以台归英保护,请其将此请求转达于英国公使欧格讷。他还致电总理衙门称:&ldo;方今中外局势已成,非借西法联络各国无以自立。必先去找疑忌,且必有利与人,始肯助我。&rdo;四月二十七日,正式建议朝廷,将台湾归英国保护,&ldo;土地政令仍归中国,以金、煤两矿及茶、脑、磺三项口税酬之&rdo;。注14当然,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因为此时英国政府已完全站在日本一边,俨然以盟国视之。金伯利即私下对加藤高明说:&ldo;英日两国,其利害关系颇为相同。今后日本必将加强其兵力,特别要努力加强海上之力量。……极希望今后两国交往益加亲密,经常保持友谊。果真如此,一朝有事之际,亦可互为帮助。&rdo;注15正由于此,当龚照瑷于五月一日会见金伯利商请保台时,金伯利便&ldo;坚以办不到辞&rdo;注16之。又电令其驻日代理公使劳瑟向日本外务省辟谣:&ldo;近来有英国要占领台湾之谣传,此纯系无稽之谈。英国声明决无占领该岛之意,但此声明请勿登报。&rdo;后来,英国政府还将此事之内幕密告日本,并称:&ldo;清国已得悉贵国将要求占领台湾岛作为和平条件之一,而欲预先杜绝日本之要求&rdo;,&ldo;因而断然拒绝其提议&rdo;。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