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太宗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快要不行了。
太宗早年就患有气疾(呼吸系统的毛病?),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二月间,又因中风而加重。好不容易好了,到了这年三月又复发,竟严重到不能办公了,让太子李治听政。四月,到专门用于疗养的终南山翠微宫养病。在这里又染上了痢疾,需各妃嫔轮番在这里入侍。
太子在下朝后也必来,端茶煎药。到最后昼夜不离太宗之侧,有时数日不食,急得连白头发都生出来了。
不管怎么努力,人命终抗不过天命。铁打的&ldo;马上天子&rdo;晚年意志消沉,又迷信丹药,一病,身子骨马上垮掉。挺到五月二十几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了,叫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卧室,托付了后事,写好了遗诏。二十六日,一代英主喘口气,驭龙而去了。
太宗于29岁登极,享国23年,死时才52岁,也算是英年而逝了。所以,历来有人说他的死因是医疗官为尊者讳,其实是服了印度僧人那罗迩娑婆的丹药暴卒的;也有人说是征高丽时在安市城下中了箭,箭创发作而死的。据我看,服丹药求长生而缩了寿是可能的,中箭说则太过离奇了。
几天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
高宗是个大孝子,为了给父亲追福,他决定让太宗的妃嫔们剃度出家,都念经去吧,好让老爸的灵魂安宁。
如此,武则天这一大帮寡妇,就都去了感业寺当尼姑。‐‐这个转折,还不如原来被冷落呢!青灯黄卷,远离荣华,到死,只能留下一个不载姓名的墓碑&ldo;大唐故亡尼七品大戒&rdo;而已。
那可就真就成了恒河沙,在滔滔的年代流逝中,连个响动都没有了。
武则天的命,真有这么苦吗?
关于感业寺在长安城的位置,说法有好几种,到宋代就已经不可考了。有一种流行说法是,感业寺就是崇德坊的灵宝寺。但是雷家骥先生认为,感业寺应该就在禁苑之内,离大内宫城并不远,是皇家的专用的尼寺。那样的话,出家在这里,精神上虽然寂寞,生活上的落差还不至于太大。
武则天从小受母亲影响,一度还穿过尼姑衣服,对佛教颇感兴趣,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还不至于有太大的不适应。关键问题在于,既然来了,又怎么走出去?
北朝以来的惯例,先帝的妃嫔,有子女的,可以去依附子女;没有子女的,需终身为尼或当女道士。至于改嫁,那是绝无可能了。
如此一来,武则天的上进之路,不就走到头了吗?
钟磬香烟中,她一方面反思宫内生涯的得失,一方面考虑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个问题。
实际上,她的路,没有绝,而是有豁然开朗的可能。
说来难以置信,机会已经是有了,就看能不能抓住。一个人,欲望有多大,成功的机率也就有多大吧。在宫内处于边缘化的武才人,其实早就有往中心挪一挪的图谋了。
唐太宗不欣赏她,她也没有非份之想‐‐谁来拯救我?另外有人。
这人就是,太子李治!
武媚娘在伺候病榻上的太宗的时候,就媚倒了前来陪床的李治。
李治,字雉奴,是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之一。他生性懦弱,排行最末,原封为晋王,太子原本是轮不上他当的。他是在贞观中期激烈的夺嗣之争中,拣了一个大便宜,才坐上这位置的。
按照礼法中的&ldo;立长立嫡&rdo;原则,大哥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年)十月就当了太子,那时李治还没出生呢。
承乾少时聪明,很得太宗喜爱,在贞观之初就有意把他培养成合格接班人。太宗凡是有事外出,都会令太子监国,就为了好好锻炼锻炼他。
但承乾的器局还是不够,地位一稳,年纪一长,就开始放纵自己,而且搞两面派。&ldo;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rdo;,渐渐的,不走正路了。
东宫的一帮辅导老师,都是像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这样的大儒,他们看不过去,屡有劝谏。太子承乾当面悔过,暗地里却企图坑害这些老师。
可是,老是像这么&ldo;打左灯,向右转&rdo;,能瞒得了几时?太宗终于还是知道了这些事,大为不悦。
这就给老二、魏王李泰提供了机会。李泰比他大哥强得多,有心计,富文采,这时候就图谋&ldo;立贤&rdo;,使出手段离间太宗与承乾的关系,一心想博得父亲宠爱。他礼贤下士,对父亲也毕恭毕敬。
太宗在对比之下,当然对李泰就更好一些,专门给魏王府设置了文学馆,让他和众多学者交往。李泰不负父亲的厚望,果然组织一批人写成了《括地志》一书,共五百五十卷。这是一部超级规模的地理书,开创了汉代以来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
承乾心知李泰有夺嫡的图谋,却不好好考虑该如何应对,越发地胡闹起来。他令近百名家人学突厥语、穿突厥衣、跳突厥舞。又让他们按照突厥习俗在东宫院里设帐而居,派他们去盗窃民间牛羊,宰了以后胡吃海喝。
他本人也与手下人同乐,扮成突厥可汗的样子,假装倒地死去,让众人围着他跳舞。而后,突然一跃而起,吓人一跳。
这完全就是疯了。他居然还扬言:&ldo;我作天子,当肆吾欲(要随心所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rdo;(《新唐书》)这也不知是谁教给他的?天下要是这么容易就能搞定,皇帝这职业也未免太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