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亡国己成定局了!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隆仓皇出逃,次子泰自立为王,试图守城,但义慈王嫡孙文思认为这是找死,便率众跳下城墙投降,百姓也纷纷跟随。泰制止不了,只好竖起降旗。不久义慈王与太子隆也一起来降。百济宣告灭亡。
从唐军出征,到此刻,还没出一个月。
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丽。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10万,分道北上进击。大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泗比城,王文度留守熊津江口。唐廷还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等5个都督府,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第二年是龙溯元年(661年),征高丽的大业让高宗心情激动,想效法父亲,也御驾亲征一把。他从陆路派出增援军直奔鸭绿江,并下诏表示要亲率六军跟进。但这一想法,被武则天极力劝止。‐‐太宗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么?现在的问题是,境外的作战宜速不宜迟。
高宗接受了意见,遂下令诸路军速攻高丽。
其时百济虽亡,但各地的地方势力和守备军并未受到打击。亡国一个月后,百济各地就掀起了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兵少力单,竟被困于泗比城。熊津江口方面,王文度一到任后就死了,部众无人管带。
半岛南端的局势又麻烦了。北面,苏定方的主力现在已与高丽军接上了火,不可能回师南下解救。情势紧急,高宗乃派刘仁轨率领援军渡海,又令新罗军迅速西进,协助唐军解泗比之围。
十月下旬,唐援军赶到,汇合王文度的部众和新罗军,大败百济叛众,成功地解了泗比之围。两位刘将军会了师,经过商议,他们一致认为津江口是进退要地,便退守于此,等候高丽战场上的消息。龙溯元年二月,百济将军武王的儿子鬼室福信,又率数万乱军扑来,但再次被唐新联军击败。
我们再来看正面战场。龙溯元年(661年)四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再向高丽进攻,连战皆捷。七月,唐军进抵平壤城下。但唐军的攻坚能力似乎并没有多大提高,围住平壤后久攻不下。
再看从北面陆路增援的任雅相一部,则在鸭绿江受阻。后来,契苾何力带领另一支援军赶到,两军汇合,大败盖苏文之子泉男生率领的数万高丽军。可是不久,任雅相却在军中病死。高宗见陆路增援不是十分顺利,为防不测,就让契苾何力赶快撤军。
而平壤已成了吞不下的鸡肋,高宗便于次年二月,命苏定方撤围退兵。这次征高丽的行动就此告一段落。
高宗审时度势,不死要面子,打得不顺手就撤,这是对的。但这样一来,留在百济故地的刘仁轨、刘仁愿一军就处于险境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一支孤军,在百济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
而且两位唐将中的刘仁轨,年已六旬,原职务为刺史,这次来百济是他第一次带兵!
唐高宗诏令刘仁轨便宜行事,或留镇新罗,或乘船撤回。但刘仁轨心中自有主张。此时北线唐军已撤,百济余部满心以为南线唐军早晚也要走,防备上也就疏忽了。刘仁轨的意见是,要灭高丽,必先彻底灭掉百济,如果放弃熊津府回国,则百济马上就会死灰复燃。那么,不仅此次出兵前功尽弃,以后也再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他不想走。
这个意见得到高宗的认可之后,刘仁轨趁百济余部不备,突然出击,先后攻克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险要之地真岘城,一举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保证了唐军的补给,牢牢站稳了脚跟。
百济再也无力进攻唐军,九月,便派了使者赴日本请援。龙溯三年(663年)三月,日本天智天皇出于转移国内矛盾的考虑,同时也性在半岛上插一脚,便派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等大将率军27000人,渡海登上半岛支援百济,占领了新罗的沙鼻歧、奴江两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军的联系。
五月,唐威卫将军孙仁师率7000人的援军登陆仁存,与刘仁轨、刘仁愿部合兵一处,唐军声势大振。新罗文武王(原太子金法敏也)率新罗军,再次攻入百济。
几路大军会师后,刘仁轨力主直取百济的屯兵之地周留城,诸将同意。由孙仁师、刘仁愿和文武王率步兵从陆路围攻周留城;由刘仁轨、杜爽率水军从水路经熊津江进入支流白江,封锁白江的出海口,切断周留城与海上的联系。
这边刚刚谋划好,日本又向百济派出了万余援军。如此,日军在百济的总兵力就达到了42000余人,实力已相当不小。
九月二十七日,两国水军在白江口狭路相逢,日军先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日大战。两军舰船数量相差悬殊,唐朝水军为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本水军万余人,由6个大将统率,战船1000多艘。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因而唐军在战斗力上又远超过日军。
刘仁轨临敌毫不畏惧,指挥大唐水军沉着接战,进退有序,将日军舰队全部包围。
唐军以两艘战船为一组,远则以火箭攻击,近则以船头撞击,充分显示了先进军事力量的素质。而日军则是由各地豪族的私人武装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只凭着一股蛮勇与唐军纠缠。日军将领盲目自信,以为靠勇气就能战胜一切,&ldo;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rdo;(《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