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是个做诗的好料子,放着好好的五言诗不做,登上了宰相位置,这里就潜伏着悲剧因素。他受高宗和武后的器重,任宰相一年多,就达到了&ldo;独持国政&rdo;的地步。这已经是与武后的权力有所冲突了,还这么不小心,卷入了皇帝两口子的矛盾,犯了&ldo;疏不间亲&rdo;的大忌。
北方老农有言:小两口闹别扭,炕头掐架、炕梢和好。外人掺合进去,不当牺牲品才怪!
这场风波其实非常凶险,武则天之所以能举重若轻,一番言辞就把它给化解了,是因为她抓住了高宗的弱点。但是事情不能这样就算完,发难者、附和者,是一定要付代价的。
武后要杀鸡给猴看,好压制住潜在的反对派。
高宗被厉害老婆逼的无路可退,只好随她去了。
于是上官仪就成了武后要杀的鸡、成了被高宗甩出来的替罪羊。
其实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有关于上下级关系的&ldo;三铁律&rdo;:一是上级永远英明,下级永远愚蠢;二是上级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下级犯的;三是上级错了也没事,下级跟着错就要负全责。
上官吃透了做诗的格律,却没吃透伺候上级、特别是伺候皇上的禁忌。他付出的代价是,一颗才思敏捷的脑袋。
能把上官和王伏胜牵到一起的线索,很容易就给找到了,那就是废太子李忠。上官和王公公命太苦,居然都跟李忠有点儿瓜葛。在李忠为陈王时,上官是王府的谘议参军;王伏胜也曾经服侍过李忠。
李忠是身份何等敏感的人物!有这些关系在,就足够了。武则天开始动手报复,她授意许敬宗,诬告上官仪和王伏胜教唆故太子李忠&ldo;谋大逆&rdo;。
太子(法定接班人)本来就容易被扣上谋逆的帽子,故太子,那就更是&ldo;只欠砍头&rdo;的角色了,还能活着就是奇迹。
这道奏表一上,高宗心里暗自叫苦:这是要折我的臂膀啊!但是为了平息武后的怒气,他只好准了奏。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上官仪被逮下狱,和他儿子上官庭芝、还有王伏胜,一并砍了脑袋。犯官家属籍没。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其时还在襁褓之中,她就是在这时候被没入宫的。
两天后,废太子李忠被赐自尽。
事情还牵连到刘道祥,他因&ldo;与上官仪交通&rdo;而被罢右相,留任司礼太常伯(礼部尚书)‐‐他一直就在往后躲,但秋后算帐还是找上他了。
还有郑钦泰等一批朝士也因相同罪名被流被贬。
鸡杀了,毛拔了,就风平浪静了。为什么要杀鸡,连鸡自己都明白,因此武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可惜了上官仪一肚子文才,还没等全倒出来就归天了。他的一首五言诗《入朝洛堤步月》,至今还令古典文学教授们拍案叫绝。
其诗曰‐‐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诗里的&ldo;广川&rdo;是指洛水,&ldo;长洲&rdo;是指洛堤。写的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上朝的情景。唐初时,百官上早朝没有&ldo;待漏院&rdo;可供歇脚,大家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洛阳的皇城紧挨着洛水,皇城门外就是横跨洛水的&ldo;天津桥&rdo;。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要锁闭,天明时才开锁放行。因此百官一大早都得在桥下的洛堤上站着,隔着洛水等候放行入宫,就连宰相也不能免。
据刘餗《隋唐嘉话》载,上官仪当宰相那会儿,&ldo;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rdo;,也就是骑着马而慢慢走。某日大概心旷神怡,就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员们,听到远处上官大人的&ldo;音韵清亮&rdo;,再一抬头:嗬,&ldo;望之犹神仙焉&rdo;!
到底是诗人出身的宰相,同是在洛堤等候,其超逸之气,在群僚中如鹤立鸡群。
在下我早年也是弄过诗的,略知皮毛。细品这诗,直如长风吹透胸怀。惜乎,悲乎,若早些不要这顶官帽子,上官大人,何愁不成大唐的第二蛊惑仔!
这次政治事件,有论者归纳为武则天二进宫后的&ldo;第四次杀人&rdo;。下手比较狠,但波及范围很有限,主要是震慑。果然,鸡杀了之后,猴儿也就老实了,在很长时间里,再也无人敢对武后辅政说三道四。
反对派企图废后的举动,反而刺激了武则天,她感到有必要把权力抓得更牢一点儿。在此之后每逢上朝,高宗在前,武后必垂帘在后,正式成为定例。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二人共同裁决。群臣朝谒,万方奏表,都将高宗、武后呼为&ldo;二圣&rdo;。
武则天,又直升了一步,即使是在名义上,也成了真正的皇帝了。
而在实际上,她所获更多。经过夫妻俩的这一番较量,高宗彻底认输,把大权拱手让出‐‐耳朵,耙就耙吧。群臣上奏,要看的必须是武后的脸色了。《资质通鉴》对此描述道:&ldo;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官员升降和生死),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rdo;
如此一来,高宗的所有重要政治活动,就都在武后的直接监视之下了。高宗本来已不大的施政空间,又进一步缩小,武则天的权力宝座则固若金汤。她把天下成了一盘棋,未来完全由她独自来执棋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