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在中国古代,皇帝年幼时,太后垂帘听政并不算稀罕;但是,皇帝还没死,皇后就开始垂帘,这是仅有的一例。
天上就这样,出现了奇异的&ldo;双日并出&rdo;。武则天除了没有帝号,皇帝的一切权力她都有了,而且,比真皇帝说话还好使!
是时势造英雄?是英雄造时势?还是两者互动?
历史真是太诡异!
【天后专权】
此时的武则天可谓踌躇满志。环顾海内,再无对手;回首来路,步步升高。处在上升期的强者,其自信、其抱负,总要有个方式表现出来。她现在想到的,就是要去泰山封禅。
这是帝王之了,胆魄非常惊人,敏感的人不难察觉她将来可能的走向。
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一种规格最高的祭祀仪式。具体地说,就是最高统治者登泰山顶,堆土筑圆坛而祭天,就叫&ldo;封&rdo;;在其南边的梁父等小山上筑方坛而祭地,就叫&ldo;禅&rdo;。两个坛的形状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古人相信&ldo;天圆地方&rdo;。
关于封禅最早的说法,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齐、鲁的一些儒生看到诸侯争霸有趋于统一的趋势,就提出了这种设想。他们认为泰山为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就应当到泰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天帝。
这个想法,当然来源于君王&ldo;受命于天&rdo;的观念。那么君王跑到泰山顶上去干什么呢?是去答谢天帝之恩。泰山高,在那上面大概可&ldo;与天语&rdo;吧。积土为坛,则是象征性地增加泰山之高,以这个方法祭天,表示&ldo;功归于天&rdo;。
据《史记•封禅书》所引《管子》的说法: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共有72个,管仲本人记得的有12个,都是&ldo;受天命&rdo;以后举行封禅典礼的。怎么来判断帝王是否受了天命,首先必须是天下太平,此外还要天降15种祥瑞。条件具备,才能举行这种典礼。因为《管子》是战国时的齐人纂辑的,所以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人们对封禅的看法。至于所说的那那72个上古帝王,到底有没有真的去封禅,还不一定。
据记载,到隋唐时,已举行过封禅或者告祭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和隋文帝。
武则天,是准备向他们看齐!
这封禅可不是闹着玩的,耗资巨大,劳师动众,国力不强大根本就搞不了。前面的那几个帝王搞封禅,多少符合国力强大这一条件,其中,要数最能败家的皇帝汉武帝最牛,一共举行了8次。而自唐初以来,还一次也没有过。
其实早在贞观六年(632年)时,就有文武官员力劝封禅,主张以此来扬大唐国威。太宗当然很愿意,露脸的事谁不愿意干?但有魏徵出来泼凉水,说国力尚弱,我们不能&ldo;崇虚名而受实害&rdo;。太宗明白这道理,叹口气,放弃了。
武后时代的家底,要比太宗那时候厚多了,国库能不能承担得起费用,她一点儿不用担心。而且,她对自己与高宗联合执政以来的成就,充满了高度自信。你看,不是吗‐‐天下太平、万邦悦服,百业兴盛。这份功业,远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近可以与高祖太宗比。要是能以封禅的形式宣示天下,那就不光是炫耀,而是可以把帘子后的那个宝座夯得更结实!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她把这事情考虑好了,就上表高宗请封泰山。其实在高宗即位以后,就不断有人在建议此事,武则天也一直在暗中推动。这次她一出面,大家就一齐响应,纷纷赞成。有的还举了民生富裕的例子来说明其必要性,他们说连年农业丰收,&ldo;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rdo;,老百姓只吃大米了,杂粮都上不了台面了,况且米价又奇低。形势好成这样,不封禅行吗?
这里插一嘴:古人的观念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经济繁荣的标志是物价下跌,而不是上涨。
这个建议,高宗哪能不同意?于是下诏,让李勣、许敬宗、陆敦信、窦德玄等为检校封禅使,先去筹备着,把仪式程序定下来。60多年都没人搞这个了,有些程序已无人知晓,必须从文献里找根据了。
在推敲仪式方案的时候,武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程序,那么她这个&ldo;二圣&rdo;之一的皇后,将没有在礼仪中的位置。
这真是个大尴尬!按照旧制,祭天,以皇帝为首献,也就是皇帝率先主持告天;亲王为亚献,是第二拨;德高望重之臣为终献。这个序列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祭地的时候倒是有女人的名份,是皇帝首献、皇太后亚献。不过,皇帝的老妈一般都龙钟老态了,上不了泰山,是由公卿替代,意思一下而已,实际还是没有女人出现。
这问题,难不倒武则天,她现在要革旧制度的命!这倒不是因为她有平等观念,或者有&ldo;反封建&rdo;的勇气,而是她有权。有权的人随心所欲地改变制度,有时也自称是变革,近世我们大概已见多不怪。
到十月,她正式提出:按照旧仪式,祭地神的时候,太后亚献由公卿代劳,这很不妥当,公卿的身份怎么够级别?所以这次典礼,请允许我率内外有身份的妇女亚献,且一定要亲自登山致祭。
高宗认为这当然可以(老婆比老妈一点儿不差),就下诏,决定这次祭地,以皇后为亚献,以越王李贞之母、越国夫人燕氏为终献。在太宗的后妃之中,只有这个燕氏一人还活着,平白无故地捡了一回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