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信诚和尚大开城门,李勣纵兵登城鼓躁,焚城四角。泉男建见大势已去,举刀自杀,但未遂,被唐军擒住。
就这样,让隋唐两朝君主头疼了50多年的高丽,到此全部平定。
这年十月,李勣领兵西还回京,在昭陵和太庙献俘。十二月,高宗、武后又参加了在含元殿举行的盛大受降仪式。对高丽诸首领都按照政策做了处置。对高藏,因为他仅是个傀儡国王,所以免死;先后归附的泉氏两个兄弟都封了大唐的官职;抵抗者泉男建按大唐罪臣待遇流放黔中。
现在,整个高丽,都已正式收入大唐版图,500年东方之珠,点缀了中土的高昂之冠。高丽原有的五部,共计176城69万户人口,现分为九都督府,42州,置100县。统属安东都护府管辖,原高丽首领凡有功者(乖乖投降的),各任府州县官,与中土派去的华人共理政务。
安东都护,就由大名鼎鼎的薛仁贵担任,领兵二万镇抚之。据说,其时高丽人只要说一声&ldo;薛礼来了&rdo;,家中小儿马上就会止住啼哭。将军的赫赫威名,甚至流传千年不衰,草民我早年下乡时,就经常听到村里中老年农民侃&ldo;薛礼征东&rdo;。我插队的那个地方,又恰恰是高丽的故地。现在回想起来,仍觉神奇。那辽河流域的草莽之中,还真是有些故事。
以78岁高龄统率征东大军的李勣,第二年年底就病故了。李勣是从武德年间就开始建功立业的,从江洋大盗,做到了堂堂宰相,堪称传奇。他回首早年经历时,曾颇为风趣地说:&ldo;我年十二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七八时为难当贼,怒则杀人;二十岁时为大将,用兵救人死。&rdo;
这话,大致不错。瓦岗寨,徐懋公,终于休成了正果!
他的名字,流传于世的有好几个,这里顺便提一下。前面讲过,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北朝以来,世人多流行以字行(称呼字而不称呼名),所以在瓦岗时期他叫徐懋公。而《说唐》的作者懒得写中间那个繁琐的汉字,就改为徐茂公,自此,这个名字便家喻户晓。
武德二年(619年),因他献黎阳等十郡归唐,功劳甚大,高祖李渊赐他姓李,此后就叫李世勣了。李世民时期文化管制比较开明,姓名中一个字与皇帝相同,也不必避讳。于是太宗时期他依然叫李世勣。高宗上任,改民部为户部,以避太宗名讳,李世勣对这个很在乎,就自动改名叫李勣。
他的名字演变史,简直就是一部他个人的奋斗史。
老将军去世后,高宗、武后异常悲痛。元老里面,当初几乎就是他一个人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也只有他一个人,完全不与长孙一派合流。大树凋零,&ldo;二圣&rdo;不能不伤感。高宗于是有诏令,追赠李勣为太尉,让他的孙子李敬礼业袭爵英国公。
就是这个小英国公,也许血统中就有不安分因素,后来闹出了一场大乱子。不过这是后话了。
李勣死后的第二年,咸亨元年(670年),武后的亲信、太子少师许敬宗请求致仕。他回乡两年后,也去世了。
在永徽年间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几个人物,就这样一个个的走了。有时候,一个时代的结束,是以一些人的死掉为标志的。也许,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临?
21、武则天的改革纲领&ldo;建言十二事&rdo;
据记载,武则天是于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正式参预朝政的,由开初的权宜之计渐变为常例,至上元元年(674年),已经有15个年头。
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它是一个开启大时代的分水岭。
这一年,武则天正好50岁。
年华转眼成沧桑!
一个长于理政、沉稳多谋的女政治家,已在大唐政坛上锻打成型。
这一年,为了纪念武则天的50寿辰,高宗下诏,追尊父亲李世民、母亲长孙氏以上四代双亲以显赫的皇帝皇后名号。因为李世民与长孙氏的新名号中都有一个&ldo;圣&ldo;字,所以高宗与武后不便再称&ldo;二圣&rdo;,为此,高宗为自己加了&ldo;天皇&rdo;名号,为武则天加了&ldo;天后&rdo;名号。
名份的变化,看似游戏,实质不是。所谓避讳只是个借口,为自己升级换代才是真的。
这极有可能是出于武则天的主意,高宗是万乘至尊,再加上&ldo;天皇&rdo;实在是意义不大。与前朝明君相比,自己水准如何,他心里应该有数。而这件事,对武则天就不同了,它是进一步确认武则天参政合法性的重大宣示。
与高调褒扬自己的同时,她也出人意料地使出了怀柔政策,试图消除部分朝士心中隐隐的敌对情绪。
昨日之冤案,她要亲手来翻。本年九月,她请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令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并准许长孙无忌归葬,陪葬昭陵(李世民陵墓)。
这在唐代,是大臣死后无上的荣耀。
就让他们君臣在地下好好叙旧吧。
使出这一手,当然需要有一定的自信。虽然创伤是无法抚平的,事后的安慰近乎作秀,但,这就是政治的艺术。
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一对天皇、天后,都是不平衡的。李治不类其父,是太宗李世民耿耿于怀的撼事。可是武则天却从精神上继承了太宗的政治血缘。她认真揣摩过太宗晚年所著的《帝范》十二章,把贞观之治的精髓吃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