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武则天1 > 第72章(第1页)

第72章(第1页)

正是出于对接班人的忧虑,高宗才提出了&ldo;如大事不决,以武后意见为准&ldo;的原则,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制衡措施。

以上的种种,是高宗考虑了多时,在临死前与裴炎定下来的。

对武后的防范和对李哲的制约,考虑得不可谓不周全。但是,高宗人在的时候都无力解决的事,死后凭一纸遗诏就能定下乾坤吗?

我们再来分析武则天这时的心理。

武则天当然看明白了这遗诏的奥妙,知道自己的权力已基本被剥夺。她当然大为失落。以她的性格和20多年来的习惯,如何能甘心就此放弃,去当一个甩手太后?

她在这一期望间,所思所虑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能获得独立的执政权。她的势力,已经大到完全可以这样做,但要是公开违背遗诏,总还是有所顾忌。

事态进入了最微妙的状态。

客观地讲,在高宗驾崩之前,武则天并无更大野心,她对夫妻店的模式十分满意。虽无最高统治者之名,但有最高统治者之实,又何乐而不为?所以,她还是真心希望高宗能好起来。因为高宗一走,局面会怎样?谁也不好估计。

她对权力的更进一步的野心,应该是在高宗驾崩之后。失去权力的危险和获得更大权力的机会,同时降临在她面前,她决不会犹豫!

当然,这种思想转变,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在高宗死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完成的。

中国的政治,就是人的政治。人在与人不在,大不一样。一些诡异之事,在高宗的丧期里就开始频频发生。

按照高宗遗诏的部署,太子李哲应在十二月初六在灵柩前继位,七天后正式册立为新君。按照古代惯例,在这几天的过渡期内,虽然还没正式册立,但只要嗣君是成年人,就可以发号施令。国家事务,也一天也不能停转。

可是谁也料不到,唯一的顾命宰相裴炎,在这时候忽然插上了一杠子。他在嗣君即位的第二天忽然提出,嗣君既然还没正式受册,也没开始听政,那么就不宜发号施令。这几天的国家大事,应该由宰相奏议,然后由武则天以&ldo;天后令&rdo;的形式,下达到门下省执行。

这个建议,石破天惊,使裴炎一下就成了改写大唐历史的人物之一。

他这个建议,其实并没有前例可循,以前都是老皇帝一死,太子就成为实际上的新皇帝并开始执政,大臣们哪里会有异议?而且,更为可怪之处是,他的建议与遗诏的关键点正好背道而驰。高宗遗诏说&ldo;军国大事不决&rdo;之时,才听取天后的意见,而裴炎的建议则是任何事情都由宰相议定,呈报天后,再由天后发话。

而&ldo;天后令&rdo;又是下达到门下省的。裴炎这个侍中,恰是门下省的首长,同时宰相班子的&ldo;政事堂&rdo;也设在门下省。

这样看来,这个建议是大有来头!

这个裴宰相,到底要干什么?

后世史家多指出,裴炎的这一建议实在是没有道理。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种可能:一是为讨好武后;二是对武后的参政已习以为常了,认为今后继续下去也无妨;三是裴炎自己想避专权的嫌疑,拉上武后来平衡一下。

而实际上,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政变!

本来高宗去世,最高权力者应为嗣君李哲。现在裴炎无中生有,让宰相和天后瓜分了最高权力,嗣君竟完全被架空!

据说,武则天正在为失权而闷闷不乐,裴炎此议一出,她精神为之一振!

这究竟在搞什么名堂?

我们先来看看裴炎这个人‐‐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山西闻喜县)人,史称他&ldo;寡言笑,有奇节&rdo;。他出身于当时的名门&ldo;洗马裴&rdo;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今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裴炎幼时就勤奋好学,在被补为弘文馆(设在门下省的贵族子弟学校)学生后,每遇休假,其他同学大多出去游玩,他却苦读不辍。

弘文馆的学生谋官很容易,但他志向远大,在学馆发奋读书十年之久,精通《左氏春秋》和《汉书》。

他的仕途也相当顺利,明经及第之后,最初任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于调露二年(680年)入相。

从这个人后来的言行看,他是忠于李唐、反对武氏专权的,并以此殉国,死得很壮烈。可是,为什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出了这么一个大昏招?

这不是给武则天送去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

唐人的思维方式,真是让我们万难猜度!

今有论者分析,说裴炎集团此次是在利益上与武则天不谋而合,即,都是想废掉嗣君。裴炎是想立李旦,而武则天是想夺回失去的权力。两方有所默契,便联手来对付新皇帝。

这个说法,可以聊备一说,但我以为,事态后来的发展是一步步形成的,说裴炎早就为立李旦而与武后勾结,有些勉强。裴炎此举,很可能是为了加强宰相班子的权力,恢复以往的议事权。但是,如果动机仅在于此,那么白送给武则天这样一块大饼,实在是风险太大了。不知裴大人是如何想的?

七天之后,李哲继承了皇位,是为中宗,并更名为李显。&ldo;李显&rdo;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应谶意。据民间传说,这是老子降临人间的另一个化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