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宫中就出现了不少版本的闲话。宫中可以说是天下闺中怨妇最多的地方,若说别的地方那些独守空闺的妇人们还可能找个个把&ldo;知己&rdo;来慰籍一番寂寞的心灵,在宫里,你就只能找到自己的十指了。黄瓜?那都是梦想!然后,吃饱了撑的有事向干没人干才导致没事干的妇人们就特别喜欢流传一些蜚短流长。什么李淑妃的哥哥嫖妓被情敌揍成了猪头啊,什么马才人学过女术才能迅速得到官家的宠幸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而现在好了,内侍行首梁从政和皇后有染那是证据确凿啊!有人要问了,一个断了跟了妖人怎么能满足一个正值壮年的美妇呢?女人们就发挥了她们强大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把梁从政从头到脚能&ldo;满足&rdo;我们的圣人的物事都想了个遍‐‐不要以为只有十指,那就太小觑女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
宫中不少的留言传到了一定的程度,太后就会站出来阻止,因为再传下去,那个被绯闻的宫妇难免难堪,于是,旧一轮的传言泯灭,新一轮的传言又开始诞生,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成了宫中这些妇人们生活的动力所在。
但是,关于皇后的这个传言到现在太后却也没有站出来禁止。也许,太后到现在还没有听见这个流言吧,又或者,太后觉得,这样的流言根本不值一驳,就不屑去理会了。但是,那些闺中怨妇们好像却领会错了太后娘娘的意思,以为她有鼓励留言传播的意思呢!于是,她们就更加卖力地工作开了,东贵妃开始串西淑妃的门子,南婕妤开始找北才人谈心。一次次的宫内社交活动不仅加强了宫妇们各自的感情,更丰富了各自的故事。然后,刘皇后就又&lso;勾引&rso;了一次老宦官。
现今的刘氏是孤独的,以前和自己同盟一起打败孟皇后的盟友们都已经成为了敌手,而在向太后暧昧的态度作用之下,原本想拍她马屁想借此攀上官家的宠幸的妃嫔们也不敢往她这边跑了,开始静下来观望。所以,外面的流言虽然已经如火如荼,她的耳根却异常清净。
&ldo;梁伴伴,有什么事情要说吗?&rdo;梁从政毕竟不是一般的宦官,服侍她的丈夫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她本人,就冲这个,她也不能直呼其名,而是以丈夫的称呼呼之。当然,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梁从政也是&ldo;帮了&rdo;她很多次的大师兄,虽然在宫内不能挑明这层关系,但直呼&ldo;梁从政&rdo;三个字多少还是不像话的。
梁从政脸现哀色,&ldo;扑通&rdo;一声,再次跪倒,哭道:&ldo;国祚不幸,妖人祸乱,圣人乃是一朝国母,一定要挺身而出,为国除妖啊!&rdo;虽然梁从政已经跪了刘氏很多次了,但是这次却是两人单独会面的时候第一次下跪。而且,这也是刘氏第一次见到一向满脸笑容的梁从政痛哭流涕的样子。
&ldo;除妖?&rdo;刘氏的心神被他这么一哭一跪弄得震撼异常,心神已经完全被他所慑,霍然说道:&ldo;这怎么说?当今有太后垂帘听政,一应正事都决于太后娘娘,你若是有什么事,找她老人家去说便是,我恐怕‐‐&rdo;
&ldo;圣人!国器危在旦夕,唯有皇后才有可能力举重鼎,扭转乾坤啊。圣人即使不看在天下苍生份上,也要看在病床上的官家份上!难道圣人就愿意看着官家父子沉冤永不得雪,谋逆之人逍遥快活吗?&rdo;
刘氏身子一震,眼神转厉,一把抓住梁从政,厉声说道:&ldo;你说什么?什么父子沉冤?你给我说清楚,否则‐‐&rdo;她虽然是一个看起来柔弱得有些不堪的女子,但是冲冠一怒,竟也有着冲天的气势,让人不由惊心。
梁从政取出一只袜子,捧在手心,道:&ldo;圣人请过目!&rdo;
刘氏当然不会因为梁从政只是要为她献上一只粗鄙的男式袜子那么简单,接过那只袜子一看,眼神顿时凝固,那袜子上赫然是一行触目惊心的红字:&ldo;皇子乃毒毙!&rdo;五个字的比划苍劲又似满含无奈,显然这手书之人内心充满了不甘和遗憾。
这时候,刘氏反而平静了下来,她淡淡地问道:&ldo;这袜子是从何而来?&rdo;
梁从政恭谨地答道:&ldo;圣人应该还记得曾经从江南地方弄来一个当地名医吧!送他入宫的是当地的一个差役,名字叫做武松的。官家已经下旨,命他暂时在皇城司为侍卫,为防他逃走,命一个叫做李德的侍卫在旁边看着他。说起来也是奇怪,那郎中竟似预料到了自己的死期一般,把身后之事都早早作了准备,而这只袜子就是那时候留给武松的。而那李德却因一时贪欲,竟然趁着武松不注意,把这袜子偷了过来,更为巧合的是,那日奴婢正好经过,逮住了李德。不过,圣人放心,奴婢敢保证,这袜子上的秘密,不论是那个武松还是李德都不曾窥得一字!&rdo;
刘氏眼中射出令人心碎的茫然之光:&ldo;这么说,你认为这五个字是真的?&rdo;
梁从政低头应道:&ldo;这点奴婢不敢妄加揣测,只是奴婢觉得皇子和陛下的病都来的太过突然了一些。何况,以太医们多年的经验,怎么会毫无施救之法?&rdo;
刘氏终于点了点头,眼中的幽怨渐渐褪去,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怨毒。
第198章端王万岁
大雨倾盆而下,雷声大作。
赵佶悠然对着面前的曹端和段和誉叹道:&ldo;大郎你猜得丝毫没错,昨日早朝,蔡京提出了对大理用兵以后,朝臣几乎全部反对,就是太后也说什么改善民生,让四海升平才是我朝廷的要事,不宜挑起兵戈。&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