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这次对自己矿山的巡视,当然不是只是为了摆摆威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袁家国内和国外的产业之间基本上毫无关联,目前国外的产业中,除了印尼的玉京矿业,其它的基本都没有国内公司投资。
国外产业的操作平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太平洋投资有限公司,目前的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但是公开资料是一家米国公司,总部也设立在米国。
另外一个就是mmc公司,是在以前的oZ矿业的基础上组建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总部设置在澳呆利亚。
mmc公司专注于矿产领域,剩余的其它杂七杂八的产业都在太平洋投资的旗下。
太平洋投资的总裁是一个米国人,这位名叫亨利的米国人已经在太平洋投资供职近十年了,有0。5%的管理股分红权。
在米国,这样的影子公司比比皆是,冷战结束以后,米国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行业开始逐渐在国家经济的占比中愈发提升。
加上米国高度发达的律师和财税行业,亨利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自己的位置摆的非常清楚,对于袁旭秘书室中负责个人资产管理的部门主管也是用对待顶头上司的态度进行沟通,所以虽然旗下业务非常繁杂,但是运行一向比较平稳。
而mmc公司则有些不太一样。
当年收购oZ矿业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中间甚至还引来了澳呆利亚政府方面的审视,最终虽然收购成功,但是当时对于oZ矿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进行汰换。
就在oZ矿业完成收购后不到半年,国际矿业市场迎来利好,当时就有一部分原来的oZ矿业股东认为半年前达成的交易不足以展现oZ矿业真正的价值,一度还闹到了当地司法部门。
当然,白纸黑字的合同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最终的结果肯定无法改变,oZ矿业的cEo米歇尔曾经建议袁旭“破财免灾”,适当的对退出的股东进行一定的补偿。
但是,这个要求被袁旭拒绝了。
收购oZ矿业,前后二十多亿美金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掏出去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什么强买强卖,市场形势变好了要补钱,那是不是市场形势如果继续恶化了,对方还要给自己封个大红包?
澳呆利亚这个国家,虽然与华夏经贸关系还算紧密,特别是在农产品和矿业方面,华夏更是对方第一大贸易对象,而且,华人在澳呆利亚人口占比超过5。6%,已经算是当地第三大族群了,但是,澳呆利亚的对华政策却一直都是相对不友好的。
作为“五眼联盟”的成员之一,澳呆利亚长期以来一直跟在米国屁股后面,无论是人权还是涉及西疆等边疆地区问题,一直都紧跟米国步伐对华夏指指点点。
对于这样国情的国家国民,袁旭并无一点好感,要真的是对以前的股东进行补偿了,那群白眼狼非但不会念你的好,反倒会觉得你软弱好欺,说不定下一步就会想要重新收回在oZ的股权。
不用觉得惊讶,这个历史上作为罪犯流放地的孤独之地,从来就没有什么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其契约精神,连米国人都不如。
在完成了对oZ矿业的完全收购之后,袁旭按照惯例向oZ矿业派出了财务总监和公司副总裁。
oZ矿业的cEo米歇尔是爱尔兰裔,对于公司被收购的现实是非常清楚的,老板变了之后,因为公司原有的管理层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汰换,所以米歇尔并没有在工作方面有任何的不适应。
应该说,oZ矿业的管理层,在矿业企业的经营方面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他们敏锐的抓住了机会,在公司得到资金注入之后,抓住了市场低谷期,在东南亚和南美收购了几处矿山,这些资产,在半年之后矿业市场重新升温之后其价值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畏威而不怀德的当地人的劣根性又开始展现了,公司内部开始出现一些声音,认为公司应该对他们取得的成就进行进一步的认可,这个“进一步的认可”,具体的表现就是希望能够得到管理股,甚至是实打实的股份。
这种“闲言碎语”自然是在第一时间就传到了袁旭的面前,对于出现的这种小苗头,袁旭倒是一点都不意外,缺乏敬畏心的老外,不出点幺蛾子才是不正常的呢。
袁旭直接通知米歇尔到琴岛,而接到通知的米歇尔也是立刻就动身飞了过来,对了,乘坐的还是斐济航空的直飞琴岛航班。
米歇尔的这一举动让其在袁旭心中的印象分增加了不少,从表现上看,米歇尔对自己的位置非常的明确,这一点,在两人见面之后的谈话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在琴岛呆了两天后,返回澳呆利亚的米歇尔,配合着太平洋投资公司选派的米国员工,对oZ矿业进行了重组,新设立了mmc公司作为今后所有的矿业领域投资的平台,新公司的cEo仍然由米歇尔担任,但是在其它的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选的任命中,之前有过“闲言碎语”的所有原oZ矿业公司高管,一个都没有得到任用。
当然,袁旭并没有对这些人“置之不理”,作为对“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这些人的锻炼,他们都被分配到了各地的矿山担任矿场的“重要管理工作”,并且,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他们的任职地点,都在澳呆利亚本国。
最终这批“下沉管理”的原oZ矿业高管实际到任率不到10%。
mmc公司也正式成为袁旭秘书室资产管理部门旗下的一级管理企业。
出于混淆视线的原因,mmc公司中,除了在关键部门有袁氏集团派出的华夏员工之外,一般的项目层面都没有特意从华夏派出的员工,当然,mmc公司对华裔并不歧视,在日常招聘和管理中,并不排斥海外华裔人选,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公司中,华人和华裔员工占比不到2%,而且基本都集中在澳呆利亚。
非洲的矿山项目,收购是由mmc公司派出的团队进行谈判和执行的,但是在后续的建设运营中,澳呆利亚总部派出了二十几名华人来到当地进行规划建设,这让当地的团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从来没有一家西方矿业公司会对当地或者说是对矿区进行额外建设的,不要说矿区的生活设施了,就连矿区的生产,无论是安全还是生产设备,他们从来都不关心,也不舍得投资。
至于来到这里的华人们说的什么“远交近攻”“以斗争求和平”这一类的理念,他们更是觉得不知所谓。
在他们看来,只要利润大过风险带来的成本,这买卖就可以干,至于面临的危险,有条件的,直接莽过去,扶植听话的,搞死不听话的就行。
如果搞不过,那就像之前卖给他们的那些西方公司一样,卖掉退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