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李清权逐一阐述了对黄文彬那几篇小说的理解,自己本身也是创作者,又做了几十年的编辑,他的解读十分深刻,鞭辟入里。
不少人都听得频频点头,如饮美酒。
“这作家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有如此瑰丽的想象力,如此精准的笔锋,如此令人惊叹的现实洞察力……”
“假以时日,他的成就将不可限量,甚至能带领我国的文学走向世界。”
“……”
“难道仅仅因为一些莫须用的端倪,就对一位具有如此潜力的作家,口诛笔伐,那我认为文艺界是没救了!”
“开放,就应该兼容并包、百花齐放,而不是草木皆兵!”
“这才符合第四次文代会的会议精神!”
李清权这回没有再搞什么迂回战术,而是直抒胸臆,十分完整而又激昂地表过了自己的想法。
不少人听着都点头不已。
有了他打头阵,很快别人也随即跟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未必是支持黄文彬的,但一定要保证黄文彬的作品安然无恙,因为这就是文艺界的火种,也是开放的信号旗。
正如这个年代某机场挂着的裸体油画,港商只要看着它还挂着,就知道政策没变,能瞬间安心下来。
李计自然也对李清权他们进行了声援,始终以文代会的会议精神为武器,驳斥了向介新等人幼稚的观点。
但是甘武栋几人也不是吃素的,始终抓住黄文彬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一些端倪不放。
黄文彬毕竟是一个后世穿越过来的灵魂,他的身上也是有后世的时代烙印。
所以,即便他自以为融入了这个时代,但是他写小说的时候,还是会不经意地把后世的一点点心态写进去。
而这一点点,在七十年代,随时都能掀起惊滔骇浪。
黄文彬的幸运就在于,他重生到了已经改开的年代。
这时候的思潮,开放与封闭并存,大方与敏感同在……人们既怀着极大热情拥抱着新时代,同时也仍旧没有扫净旧时代的尘埃。
黄文彬无意之间,将这座新时代的大门,稍稍又推动了那么一点点。
几番辩论,仍旧僵持不下。
“还有,我有个疑点。”陈雨鹏再度开口,这次他打算拿《芙蓉镇》开刀,“这篇作品生活细节非常丰富,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写得出来。他黄文彬不过十九岁,怎么可能写得出来这种作品!”
这话差不多是直接骂黄文彬存在抄袭行为了。
“我觉得此话差矣!”李清权当即反驳道,“照你的意思,冯济才是经历过义和拳运动,才写得出小说《义和拳》了?
黄文彬确实年轻,也许阅历少,但是他也正好生活在那段时期内,而且他老家离芙蓉镇并不远,甚至村里就有亲人就住在芙蓉镇。
他本身又是少年天才,感情丰富,思想敏锐,《芙蓉镇》之前的作品,你也看过了,他当然可以写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