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上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套华服,离开了失势后居住的柴房。
从董家离开,一步一步,走向今日科举的宜阳考场。
考场之外,早已人潮人涌。
“快看!是董家的董仲!穿得可真华丽!”
“呵呵,穿得再好看,还不是一个废物?”
“一纹天赋,觉醒的还是穷儒文气,在科举上能有好成绩?”
见董仲走来,旁边众人冷嘲热讽,不加掩饰。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曾经盛极一时,为百家领头羊。
如今举行的科举,全皇朝统一的学子境界,皆出自儒家手笔。
只可惜,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不喜儒家。
自大汉皇朝建立,儒家式微。
至今,已沦为百家之末。
百家之中,觉醒儒家文气的儒生,更被人戏称为‘穷儒’。
董仲结合两世记忆,对于嘲讽,习以为常。
他面不改色,默默等候。
咚——
考场内,钟鸣响彻。
钟响,科举正式开始!
考生们一一上前,核查考证,才能入考场。
考场内,有三位考官坐镇。
当今天下,法家、兵家鼎盛。
三位考官,两位派系兵家,一位派系法家。
董仲作揖行礼,走入内堂。
内堂中,分众多考房。
考房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更备有干粮、卧榻、马桶,供考生休息使用。
一个考生,对应一间考房。
董仲按考证编号,步入考房中静候,心中回忆起科举制度。
大汉皇帝雄心壮志,欲灭蛮荒二族,一统天下。
造就了重武轻文的风气,也使得科举一分为二。
分文举、武举。
文举,考学识,测考生才学。
武举,考文力,测考生实力。
因大汉皇朝重武轻文,科举制度中武举成绩占重,往往高于文举。
董仲回忆着科举内容,冷冷一笑:
“李婉儿,你与二房合谋,无非就是断定我武举,难以取得好成绩罢了。”
百家之中,儒家重文。
论战,不及兵家、法家。
董仲是儒生,此为其一。
其二,莫过于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