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成年男人们那时候几乎都会编筐,一些小村主妇们也会编筐,柳条筐在小村是最常见的工具了,此外还有柳瓜斗,一个用来打水的工具;自然还有我们所说的笸箩了:烟笸箩、针线笸箩等等,另外还有一种大笸箩,那是一种在加工粮食时候使用到的工具。
小村的柳条有的是,随处可见,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除了原生的柳条之外,也还有薪炭林,也是柳条的。当时在小村并没有工艺品的意识,柳条除了用来做柴禾,用来夹障子,用来编筐、编笸箩、编囤子并没有人用来编织其他的东西。
3。1。2。1。1薪炭林
柳条儿的存在超出了我的年龄,我的父辈、我的祖辈……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也一直存在着,小村人知道柳条儿一年一年是怎么生长的,也知道怎么去繁殖柳条儿。后来到了近些年孩子们渐渐地到城市里面生活了,有很多人已经不再关注柳条儿是怎么繁殖的了。
一个最最原始的繁殖方法,做法也不复杂,就是把柳条儿切成一段一段的小段,小村人们叫做柳条儿栽子,长度十几到二十几厘米就行了,之后用小村常见的叫做洋叉的工具,也有用一种叫做药叉子的,在地上挖一个缝隙,把这样的一小段一小段的柳条儿段(柳条儿栽子)插进地里面,也或者就埋在地里面,在合适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埋在地下的那小段柳条儿(柳条儿栽子)就发出芽儿,长出小苗来,小村人们就说柳条儿栽子活了。我那时候还很小,也栽过柳条儿,不过是在园子南面的荒地上用斧子把柳条栽子直接打进荒地里面去,外面露一些;过了一段时间居然也能够发出芽儿来,这个是我的独创方法吧,不确定是不是还有其它人们也这样做过。
这样看来就需要把柳条儿切成小段(柳条儿栽子),小村人们那时候使用铡刀,两个人配合着来做这件事情,速度上就有优势了,数量上也能够保证,在(大力繁育薪炭林的时候)短时间之内能够把一定数量的柳条儿栽子埋到地里面去繁殖柳条儿。用铡刀并不是唯一手段,大概来说是这样的方法在数量上能够满足要求,速度上有优势;也还可以用镰刀来做这个事情,或者就用一把用钝了的菜刀,任意一个能够截断柳条儿的工具,都可以拿来使用,也比如那时候还有一种叫做树剪子的工具,也还是可以使用的。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工繁殖薪炭林的柳条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小村人们提供烧柴。我们很久以来就有过砍伐树木做烧柴的习惯,用木材解决烧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思维,这个事情并不是小村的个例。历史上有一本书叫做《齐民要术》的里面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种柳千树则足柴,这里说的就是种树解决烧柴的事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物类的能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危机,原始的思维方式又一次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曾经大力发展过薪炭林繁育,也利用了一部分不太适合种田的土地;小村那时候有一些地块还处于荒废状态,不适合种植庄稼,不过用来种薪炭林那还是可以的。繁育薪炭林在客观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这个事情应该说是存在的。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并不知道有的地方土地面积非常少;后来分田到户之后的一个人仅仅分到几分地这样的情况,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听说的,说来还真的是孤陋寡闻,
见识短浅啊。
我那些年还小,思路还很窄,并不知道柳条生长与庄稼生长需要的环境不一样,更不知道柳条生长与庄稼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不一样;那些不利于庄稼生长的地块,并不一定就不利于柳条生长,这个是事实。
薪炭林代谢过程中伐下来的柳条儿并没有用来当烧柴,这似乎违背了种植薪炭林的初衷;小村人们都用来夹障子了,障子上面拆下来的干柳条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烧柴了,这样算来,也似乎就没有违背栽种薪炭林的初衷。总之最后种植、繁育薪炭林来解决烧柴问题这个目的还是做到了的,虽然中间还有夹障子这件事情。
干柳条儿是硬柴火,小村人往往都是在需要硬火的时候才舍得烧,平常时候还是舍不得(烧)的;比如下了几天的连阴雨,不晴天,大部分柴火都湿了,没办法点着火了,那时候小村人才舍得用干柳条儿来救急;另外的一个(情况)就是,干柳条儿比其他的柴火更容易储存得久一些,相对其他的烧柴来说更能抗住风雨侵蚀;干柳条烧完之后的余烬还没有过灰,扒出来放进火盆里面,是很好的方案之一,在冬季取暖中,这个方案还是有着实际意义的,屋子里面温度上升的也更快一些。由燃烧过后的火炭状态过渡到灰烬状态这个过程,小村那时候更多的叫做过灰,这个过灰的过程越长,小村人越喜欢,小村人那时候有扒火取暖的方式,过灰慢屋子里面保暖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我们说的是人工繁殖柳条儿的方法,繁殖出来的柳条儿也是可以用来编织的,这没有问题。使用柳条儿编筐那时候在小村是最最常见的活儿,通常都是在农活不忙的时候,比如冬天。年纪原因我这里面回忆的多数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的事情,间或插入一些更早一些时间的事情,除了必要之外不在文中另行交代了,也就有了有些事情并不发生在上个世纪七零年代,可能发生在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一些时候。
3。1。2。1。2编柳条筐
割回来的柳条是亮红色的,那颜色在冬天的白山黑水之间就很鲜亮,也是人们喜欢看到的,真的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感觉。割回来的柳条困上几天,也就是放置几天之后就能用来编织柳条筐了。
小村那时候说种子秋天收回来之后种到地里面去,有的会出芽儿,有的不会出芽儿,人们就说那些不出芽儿的种子要困一冬儿才能出芽儿,这个困就有了我们现在(2o22年)常说的休眠的意思了,不过我们这里说的困几天似乎还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困的意思就好像单纯是放置这样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这段时间里面,让柳条有一些变化,以后编筐才更顺手。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除了使用柳条儿来编织柳条儿筐之外,也还有用当年刚刚生长的杨树新枝条儿来编织的,这个新枝条儿就是春天在杨树根部生长出来的树芽子,经历了一个夏天一个秋天的生长之后形成的,小村人们叫做杨树条儿。杨树条儿灰白色,有几个棱,不像柳条儿那样圆滑,编织出来的筐也就不如柳条筐圆润受看;杨树条儿编织出来的筐颜色与我们常见到的柳条儿筐是不一样的。我们下面行文中统一使用柳条儿筐来指代这些用柳条儿编织的筐和用杨树条儿编织的筐。
柳条筐是小村人的重要工具,是小村人用来盛装、运输、储存物品的工具:比如春天往地里送粪,柳条筐就用来当作粪筐用,往地里撒农家肥;夏天用来盛装水果、蔬菜也用到柳条筐;秋天起土豆、掰苞米棒子,小村人就用柳条筐挎土豆、挎苞米棒子;冬天小村人捡粪就用柳条筐来做粪筐,捡拾牲畜粪便;下雪清雪也还用柳条筐来把院子里面的积雪挑到外面去;宝宝们(2o22年)说,我们都是用车拉雪,没用过你说的柳条筐,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吧?这个还真的是,你真的猜对了,那些年小村家里面还没有后来的牛马车,牛马车是后来分田到户之后出现在小村人们家里面的。
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不同用途的柳条筐,是分开使用的,也是分开存放的,比如冬天捡粪用的粪筐小村那时候也就放在后园子里面,不会收到仓房里面去存放。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也见到过人们把一些时下穿不到的鞋子放在柳条筐里面,挂到仓房檩子下面去存放这样的事情;如果比较幸运,没有被耗子给嗑坏了,下一季还是可以拿来穿的,否则或者是修补一下,或者就没有了修补的价值了,也还是有的。
修补鞋子小村那时候是有的,还有补袜子,那时候也是有的,还有一种专用的工具,叫做袜撑子,是木制的;补袜子的时候,破了洞的袜子套在袜撑子上面,然后用针线一点一点的修补。袜撑子是用木材制作的,有一个平的底儿,类似于我们的脚掌;还有一个隆起的部分,类似于我们的脚背的形状,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只脚的模型,我们现在(2o22年)就说是脚模;这样说似乎更简洁一些,也更容易理解袜撑子是什么样的了;小时候我就说那是没有脚趾头的木头脚,奶奶就一遍一遍的纠正说那不叫木头脚,它有名字,叫袜撑子。这个木头脚看着像脚,没有脚趾头,这个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模特脚还是有区别的。
挑挑子用的柳条筐需要筐梁,人们编筐就地取材,小村有一种乔木叫水曲柳(水曲柳是高大的乔木),长到比大拇指粗、比如两三厘米直径粗细了,有的就有小擀面杖那么粗,柔韧性是很好的,拿来做筐梁是非常合适的;水曲柳没有节子,就不会有刺儿,这样做成筐梁,挎在胳膊弯里,就不会划到胳膊。
小村人们编制的柳条筐筐底儿是米字型的,米字型的每一条臂由六根柳条组成,这六根柳条事先就选择粗细均匀的,六根柳条粗细相差很小,一个是好看,另一个就是更容易编织,好看又实用才是这个选择的出发点。还有就是这六根柳条儿要尽量长一些,长度最好相差不太多,一边儿长是最好的。
这六根柳条在接下来的编织中是作为柳条筐的经条使用的,所以要选择尽量长一些的;当然了,割取柳条的时候就尽量选择长的,人们在编筐时候尽量选择长度相当的来用。
小村人编筐时在米字型筐底儿上,拿一根柳条儿从筐底儿最里面起编起来,柳条从最里面插在米字底儿下面,然后别上来正着——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是不说顺时针、逆时针的,只是说正着或者反着,对应着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方向——从这一根经条上面跨过,然后到达下一根经条就从下面伸过去,再继续到第三个时候又从上面跨过去,就这样一根一根交替着从经条的上面或者下面跨过去,直到这一层编织满了一整周了,剩下的柳条稍儿继续顺着编织下去,直到到了末端为止;这根柳条儿在编筐的时候就是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的说法是我们在这里面行文时的说法,小村那时候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好像那时候管经条叫做径儿(jing4er,小村那时候这么念,下同),从径儿上面跨过去就说压着径儿过去,从径儿下面跨过去,就说挑着径儿。
接下来在结尾的地方,接着插上第二根柳条(纬条),这样一圈一圈的编织下去,相邻两圈跨过同一根经条的时候,第一层是压着径儿过去,第二层就是挑着径儿过去;这样不停手的编下去,筐底儿就一圈儿一圈儿的大了起来。这一圈儿一圈儿的柳条儿就形成了柳条筐的纬条,经纬条配合着一点一点的编成了一个柳条儿筐。
编织过程中,经条在筐底儿编织了几圈儿之后就分开来,一分为三,每份各两条,这样一共形成了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根经条,小村人说是二十四条径儿。二十四条径儿每一条径儿有两根柳条儿,这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在编织过程中,这个径儿也还可以加粗一些,就是在分开的那个地方再加入柳条儿,比如再加入两根儿柳条儿,形成四根儿柳条儿的径儿。加入一条就形成了三根柳条儿的径儿。径儿太粗了也不好,编出来的筐不容易编紧,不抗使。
柳条挎筐或者说是挑筐是需要筐梁的,方便挎在胳膊上面,或者在挑担子的时候挂在扁担钩儿上面,这样的柳条筐就叫做挎筐,也可以叫做挑筐;也有的没有筐梁,使用的时候两只手端着,这样的柳条筐也叫做片筐、端筐;有筐梁一方面是方便挎着,另一方面在形成挑儿担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挂在扁担上,没有筐梁的片筐适合用来做为柴火筐等来使用,方便柴火或者一些其他物品的搬运。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柴禾,柴火是按照发音打出来的。
我们这里面说一点就是,没有筐梁儿的片筐也是可以用来形成担子挑儿的,也就是说,片筐儿也是可以用来挑东西的,比如可以用绳子把片筐儿兜起来,利用绳子形成一个软筐梁。
筐梁是在柳条筐刚刚编织时就放上去的。打筐底儿的时候,筐梁就固定在筐底儿上面了,随着纬条的增加,筐梁也和经条一样被筐体紧紧地包起来了。等到筐子够深了的时候,就把那些经条弯折过来和纬条同一个方向,然后与纬条一起拧成麻花样儿,按照纬条的方法编织起来,挎经的纬条一起加入进来,形成了筐沿儿,整个一圈儿的筐沿儿编织完成了,这个筐子也就完成了,这个编筐沿儿小村人们也叫做拧筐沿儿。
筐梁是早就弯好了的,成弯弓状,两端用绳子束缚着来保持弯弓的形状,米字型的筐底儿与束缚弯弓筐梁的绳子在同一个平面内,筐梁的平面与这个平面是垂直的;筐梁两端的距离基本上就限制了筐底儿的大小,虽然编织出来的筐比这个大小要大一些,柳条筐肚子还是比底儿大一些的。用来束缚筐梁形状的绳子也是柳条筐的一部分,并不拆下去;相反的,若是绳子折了,筐梁儿容易从柳条筐上面脱离出来,也就是容易在干活儿的时候被动的拔出来;筐梁儿并没有其他地方同筐结合着或者说是固定着,仅仅就是这样的与筐体的其他部分结合着;后期也有的就使用铁丝来代替这里面使用的绳子。
由于有筐沿儿——也就是经条的压制,纬条并不会松散开来,经条拧成麻花儿后就沿着纬条的方向编织,最终会再次弯折后插入已经编织起来的纬条形成的筐体中的,多根经条拧在一起形成筐沿儿,加强了筐沿儿,加强之后的筐沿儿就不易松脱,也就不会松散开来。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柳条筐也还叫做土篮子,也自然可以用来挑土。
柳条筐就是这样编织的,柳条筐形状不同,用处也就不同;盛装运输的筐子有筐梁,抱柴火用的柴火筐就没有筐梁;小村女人们走村串户挎在胳膊上用来拿东西的腰筐也有筐梁儿,这种腰筐类似于我们今天挎包的功能,里面装的东西比我们的挎包多一些;腰筐就有一个好看的外形,来配合小村主妇们的身材,而有一些腰筐是可以有盖儿的。
腰筐曾经伴随着小村的女人们走了十几、几十年的路,回个娘家,串个门子,或者买个东西,都能够给女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腰筐里面装的东西五花八门,比如鸡蛋,比如吃的麻花儿,比如小孩子玩的东西,比如一些蔬菜什么的,再比如主妇们的针线活儿,总之那时候腰筐对于小村的女人来说是万能的“包包”,就如我们今天的挎包一样的常见。
那时候在小村还有一种用来挑土的筐子,不是用柳条编的,而是使用铁丝制作的。筐子外形与我们的柳条筐类似,不过筐体是镂空的,并不是我们的柳条筐的形状,也就是筐体是由铁丝网组成的,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铁丝挑筐主要用在工程上面,在小村家里面使用是很少的。铁丝筐筐梁儿也不适合小村人们挎东西。有一个时期,大力提倡过兴修水利,小村附近也修建了水库,小村人们管这个叫做大坝,实际上大坝这仅仅是整个水库的一部分,小村人们习惯管水库叫大坝。修筑大坝棱子那时候就是人抬肩扛,少有机械参与;在这个工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有我们这里说的铁丝挑筐。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