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来接着说柳编。笸箩底儿与柳条筐底儿不一样,都是用柳条编织的,笸箩底儿是平的,也没有米字型的打底儿;笸箩底儿是一顺水儿的平直的平行的柳条,从一边向另一边延伸过来,平行的柳条是不能编织在一起的,笸箩在柳条之间是需要绳子来辅助的,柳条筐就没有像笸箩上面起这样作用的绳子存在。
笸箩也可以像柳条筐那样的拧一个类似筐沿的结构,我们看到通常都是没有的;它的边缘另外加装两片竹板来加固,使用绳子来辅助把竹板固定住,竹板子的数量也可能多于两片,目的就是方便移动笸箩,尤其是用在打米点儿的大笸箩,它们很大,里面装了米就很重,搬动(挪动)就需要一些力气,也就对大笸箩的结构有了一些要求了。小村人就在竹板上穿个孔,把绳子来回穿过来、穿过去起到加固的作用,也会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用皮绳子、皮条子来加固、缠绕等等手法来制作;一个事实就是小村及附近并不没有竹子这种植物,竹板子是从外面进(货)来的。
笸箩并不都是圆的,比如就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常见于加工粮食使用的大笸箩或者是盛装馒头等食物用的馒头笸箩;小的就如烟笸箩等,就仅仅相当于我们今天用的水果盘儿那么大小的,有的还要小一些,就相当于一个盘子,又比盘子深很多,有十几厘米的深度吧,比如烟笸箩。
笸箩就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笸箩,小村能够见到在打米点(米面加工场所)用来加工成粮的柳条编织的笸箩,小村人叫做大笸箩,就比一米还大一些,有圆形也有方形的。这个笸箩是我所见到的大笸箩里面最大的笸箩了,这种大笸箩,除了用在粮食加工的场合,也还能够用作粮囤子的底儿,这个底儿的上面用的,就是我们小村那时候常见到的用秫秆编织的茓子,一圈一圈的绕上去,小村也说一圈一圈的茓上去,看看这就又创造了一个动词,有了这样一个我们看着有点糊涂的动作。这样茓上去,配合着里面的粮食就把两圈儿之间胀压在一起了,不会轻易地分开导致里面的粮食洒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与底下的大笸箩大小相当的粮囤子,用来装粮食;里面装的粮食并不是成品粮食,装的是一些毛粮,还没有加工成成品粮的粮食;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成品粮并不装在大笸箩与茓子组合成的“粮囤子”里面,通常都是装在小一些的缸里面,小村那时候有米缸,用来装小米、苞米碴子;很少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就装在袋子里面明放在案子上面的事情;那时候小村耗子还是很多的,粮食本来就不足,耗子自然也更猖狂的偷食;粮食在缸里面存放,就不容易被耗子吃到;毛粮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小村人家里面是很少的,我生活在小村那些年后期才渐渐的多了起来,小村人几乎家家都养猫,这些可爱的小猫担负着替主人看护粮食的重任。
3。1。2。3。1梁上君子与气死猫筐
我们说到了小猫也不得不说的就是,那个我们印象中很可爱的小猫,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是很淘气的,有的时候你真的就有些想打它的冲动,这就与我们宠爱宠物猫的思维不一样了;你可能在案板上面放置了一块肉,转身去做一件事情,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你的肉正被小猫叼着;你可能在屋子里面换衣服,偶尔抬头看看,那个淘气的小家伙却正是梁上君子,还在调皮的盯着你看,被看光光了;看在它帮忙看护粮食的份儿上,
这也就罢了;可是那小家伙居然调皮的伸出爪子来,打落房梁上面的灰尘下来,掉到你衣服上面,沾染了你的衣服,迷了你的眼,就很想打它一顿;可是现实是,面对这个梁上君子的调皮、挑逗,也只能够一笑置之,毕竟它能够轻松地爬上房梁去,我们却不能,这好像就很无奈,没办法了,力所不能及。不过老祖宗也说过,不如人时需忍耐,等到它下来的时候再收拾它;小样儿,有能耐你一辈子别下来,一辈子呆在房梁上别下来,等你下来看我不撕碎你的嘴。
“没有哪个猫不偷腥”,小村人这样说;后来在网络上看见,好像这里面的主体有了改变,居然就是小猫换成了男人;雪芹先生就说过,贾老太君就教育过她的孙子,还说给了她的孙子媳妇;放任也是有限度的,这小东西也还有偷吃的习性,经常这样子,人们就要防着它,比如放置东西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梁上君子的偷吃习性,要想办法来与它作斗争,这也是当时小村的实际情况。
有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们几千年来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个经验也一直在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气死猫筐应运而生,成功地阻止了这个梁上君子的偷吃行为。
小村那时候能够见到用细柳条儿编织的气死猫筐,更多的是外面进(货)来的,是竹子竹批子编织的;这个外面进(货)来的气死猫筐就比小村用柳条编织的好看的多了,用我们现在(2o22年)的话说就是颜值高,高得多。
气死猫这个词语得以用在这里,是因为这个小筐儿有一个盖儿,人们把东西放在里面,之后盖上盖子,小猫是打不开的;人们也还就把气死猫筐悬挂起来,悬空的气死猫筐对小猫这个梁上君子来说,就更不容易偷到里面的东西了。
小猫担负着守护粮食的责任,守护着装在大笸箩与茓子组合成的粮囤子里面的粮食,粮囤子也还可以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柳编囤子。
3。1。2。3。2柳条笸箩
笸箩两个字也还有另外的内容,小村那时候能够见到的,用来盛装麻捻儿的“笸箩”,这个笸箩,大小跟前面我们在粮食加工点见到的大笸箩比较起来,这个头儿就差得远了,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人管这个装麻捻儿的笸箩叫麻捻儿笸箩,也就(直径)四五十厘米的样子。
还是大笸箩这几个字,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还能见到一种用来装馒头的笸箩,这个笸箩大小比我们见到的麻捻儿笸箩大一些,比加工粮食的大笸箩还是要小得多的,这个大笸箩是长方形的,放在桌子上面,很容易与周围的用品很好地配合着放在一起。
到现在为止我们说的笸箩都是柳条编织的,小村都是能够见到的,近些年没去小村,也不知道小村住户还有没有人保留着这样的大笸箩,小村还有没有人在使用这种大笸箩。
说过了大笸箩这个话题了,我们知道都是柳条儿制作的,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除了这些柳条儿编织的大笸箩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种笸箩,那就是纸(糊)笸箩。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纸(糊)笸箩与柳条编织的笸箩都是能够见到的,有的场合还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我就见到过柳条笸箩作烟笸箩,也见到纸(糊)笸箩作为烟笸箩使用,这都在小村存在过,也都能够完成烟笸箩这样的功能,用作粮食加工的加工厂用的大笸箩,就一定不能够是纸糊的大笸箩,那个时候我们小村还没有能够结实到这样的纸;加工厂用的大笸箩后来也有了改变了,比如整个大笸箩形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方形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了,由原来的柳条编织的,变成了铁皮制作的,也更加耐用了,寿命明显的延长了;不过一个实际问题还是那时候的小村人们没有想到的:原本想着可以使用几十年的铁皮大笸箩,随着大型加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小村的加工厂也逐渐的退出了小村人们的生活,大笸箩似乎也提前结束了它的生命,这个怕是小村人们最初没有想到的。小村人们生活中也逐渐的开始进入了买粮食吃的现实当中,自己加工粮食的生活越来越远离了小村人们的生活了,用来加工粮食的工具、机器也逐渐的淡出了小村人们的生活,这里面也包括我们正在说着的大笸箩。
3。1。2。3。3。纸笸箩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制作纸(糊)笸箩小村叫做打纸笸箩;打这个字有时候还真的就不是打人等等这样的含义,比如这里有制作的意思,又比如打羊毛这个词中,打这个字也不是打人的那个意思;再比如打毛衣,这个打字就变成了织毛衣了;打在这里是制作的意思,这个意思在小村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是打,可是在制作的时候,有很多时候是与糊有关的,可是真正的做起来,还不仅仅就是糊这样的方法;有关于制作,也还有打火盆,这里面也是制作这个意义占据着主导地位。
也还是这个“打”字,在小村也还有着不同的意思,比如你到小村里面可能就会听说玻璃打了、大缸打了、饭碗打了等等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中,打这个字就不是制作这个意思了,这里面说的是出现了裂缝儿,还能够勉强使用,而碎了才是说的东西碎成了几个碎块儿;不过我们今天也还在说的饭碗打了,有了一些新的含义了,比如就说是工作没有了,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倒是更常见到的。话虽如此说,有的时候也还有一些含混,比如小村也有人说,我把暖壶弄打了,这个打了,恐怕更多的意义上是说暖壶里面的保温壶胆碎掉了,而不是什么出现了缝隙、裂缝这样的现象了。我们没有确切的解说作为权威,在这里也就仅仅是说一说我们那个时候的一些生活而已,而有的时候还真的不好较真。就这个打字,有时候是出现了裂缝儿,而有的时候又是破碎了的意思,如何把握这个用法,不是小村人,单纯的从死记硬背的角度来说,怕是很难掌握的。想起来学英语的事情来了,我们学英语的方法,与英国人的学习方法好像是不一样的吧?是不是这样的,我没有研究过,不过语言的学习,也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展才是正确的途径吧?
打笸箩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宝宝们不愿意见到的,碰到的时候,宝宝们第一时间就会回避,或者逃避打笸箩过程中的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中把用来打笸箩的纸放在一个大缸里,放进去足量的水,放置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一直不换水,过了几天之后,大缸里面就出现了很刺鼻子的味道;小村那时候管这个过程叫做沤纸,小村那时候对于这个字的读音却是nou4,也就是类似英文的no这个读音;这个沤的过程有水参与,比如小村那时候还有沤麻,就是把割下来之后的线麻放在水里面浸泡一段时间,浸泡之后麻皮儿更容易的剥下来。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用来打笸箩的纸变成类似于纸浆一样的状态,中间会把已经浸透了水的纸打碎了,最后打成糊状的纸浆备用。
要制作一定形状的纸笸箩,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子,比如一个搪瓷盆儿,这个模子也就是后面制作笸箩的依托,制作出来的笸箩大小与这个模子基本上是相当的,我们说白了就是在这个模子上面糊制我们要的笸箩,之后再脱胎形成我们常见到的成品纸笸箩。模子是小村人们的说法,我们更愿意说模具这个词语;总之就是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物体上面,依照物体的形状来制作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可以是与原来的物体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仅仅就是借用一下物体的形状而已,这个也叫做模具,好像还有一些与我们所说的模具不一样吧,比如我们说的制作月饼的模具,与我们这里面所说的制作纸笸箩的模具,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有这样的区别曾经存在过,这是我们在这里面说的一个原因。
纸浆要形成一个整体,还需要其他的一些辅助材料来共同完成,这个辅助材料就有浆糊,小村叫做糨子,虽然糨子与浆糊不是一样的东西。糨子是用白面打(制作)的,(如果)想(让糨子)更耐用一些,可以用米汤来调制,就是在打糨子的时候使用米汤代替水。这里面的糨子不能太粘,太粘的糨子不利于接下来的流程;于此无关的,我们还见到过在打糨子的时候往里面加入咸盐(我们现在常说的是食用盐,那个时候咸盐也是食用盐)。
把纸浆和糨子混合在一起,把他们混合均匀,把里面一嘎达一块的都打碎了,让他们混合之后细发一些,就是说一块儿全是纸浆子,另一块儿全是浆糊是不行的,要把纸浆与糨子都混合均匀,这样才行。
拿过来前面准备好的模子倒过来放好,拿过来上面调好的纸浆与糨子的混合物拍打在模子上面,把这层混合物拍匀称,厚薄拍均匀,拍打出来的笸箩才耐用。
过一会儿拍打出来的坯子硬了一点儿,厚薄差不多一样了,一个笸箩坯子(雏形)也差不多成型了,把它同模子一起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一点一点的等它阴干;别放在有太阳的地方,大太阳底下,这个笸箩坯子(雏形)会出现裂纹、裂缝,有了裂纹、裂缝,笸箩往后就不抗使(耐用)了。拍打在模子上面的混合物不只一层,要拍打好多次好多层才够厚。
这里面是一些小村当时的说法,这个坯子是粗加工后的半成品,小村人们说抗不抗使,意思是耐不耐用,是不是能够使用的更长久一些。
笸箩坯子(雏形)全干透前要从模子上面剥下来,要是等全干透了后再想把它剥离下来,那就不好剥了,一个不注意时就把坯子弄坏了,笸箩也就不全命(完整)了。
这个全命小村人们也还这样说,是说这个物体不完美了;有关这样的说法,类似的也说人,比如说某某某是全命人,这个说法是说某某某儿女双全,小村人奉行有儿有女才是全命人;若说肢体全命,就说这个人的身体没有残疾,或者没有大的外伤导致的肢体受损;也有一些时候就说没有一个完整的夫妻组合的人不是全命人;小村在一些时候是要让不全命人躲避开的,比如说生孩子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人最好是全命人,小村人们奉行被不全命人看见会冲了新生儿的运气;而这个新生儿第一个见到的人小村人们那时候叫做踩生(人),小村有一个说法就是新生儿的性格脾气会受到这个人的影响,甚至于小村人们就认为新生儿性格脾气随了这个踩生人。拿我们的科学观点来说,这个小村人的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被小村人们拿来说事儿呢?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我们回来接着说打纸笸箩。
纸笸箩坯子(雏形)还是挺难看,还得加工才能好看点儿,也就是得把外面糊上好看的点儿纸,小村人们也还是喜欢装饰的。那时候好看的纸不多,旧画算一个,再有就是纸烟盒。这个糊上好看的旧画这个过程也叫裱糊。糊上好看的花花纸儿,纸笸箩就好看多了,也变了一个样儿,大人小孩儿看见了也更待见(喜欢)它。纸笸箩能放好多东西,有水的不行,也不能放湿东西。也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有一个时期的烟盒与旧画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水滴到上面不容易渗进去,这个也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纸笸箩,起到了强筋壮骨的作用,不过说到这里我好像想起了我们现在很容易见到的一样东西,铜版纸。
纸笸箩用久了会出现裂痕或者裂缝,也可能出现破损,比如出现了小洞;这时候就需要修补了,小村那时候可以使用细线绳缝补起来,然后再进行裱糊,利用这样的手段来修补起来继续使用。
按照我们的想法使用纸笸箩作为烟笸箩应该是比较适合的,而使用柳条笸箩作为烟笸箩好像就有些不好,烟叶、烟叶末子是不是会从烟笸箩里面掉出去呢?想法是有的,实际当中,使用柳条笸箩作为烟笸箩还是有的,我曾经见到过的,青黑色的,使用年头多了会磨出来一些亮光来,或许可以说光亮程度代表了烟笸箩的身份吧。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