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4买东西
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了买东西这个词,买东西就是我们上街去买点随使随用的物品嘛,这个还拿来说?真的也没有多少可以说的事儿,不过就是那时候在小村封闭的环境中,这个买东西还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看到一个说法说的是男子在2o岁的时候才能够戴上冠,这个在过去的时候叫做弱冠,意思就是身体还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带上冠了,这个时候,把他当成成人来看待了。不过有一个说法就是说男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体力强壮,可以娶妻生子了。这个说法我们是从《礼记·曲礼》当中看到的,可是小村那时候偏处远地,男孩子、女孩子大约在十七八岁、十六七岁就已经订婚结婚了,这个就与我们看到的《礼记》上面说的不一样了。不过我们说的是那个时候的实际情况。
我们说这个不是想引起争论,我们仅仅是反映一个事实,也还有我们的私心,就是引出我们下面的内容;这中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行为好像是违反了婚姻法!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男孩子、女孩子订婚这个事情,与我们之前从影视上面看到的旧习俗有一些不同,比如那时候的男孩子、女孩子也还是有接触的,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在这个之后也还有一个订婚的仪式,这里面也还少不了媒人的存在。而在之前一些年份,男孩子与女孩子虽然有一些选择的余地,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家长来做主的,男孩子与女孩子还是没有自己的权力的。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男孩子、女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权,也就有了喜欢可以变成现实这样的一个情况存在了。
媒人还是有的,在两个家庭之间做一些沟通,这样的情况那时候还是存在的,男孩子、女孩子还是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人直接带回家里来的,比如我们现在(2o22年)的见家长,往往有的时候还是家长提出的,比如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催婚”、“逼着结婚”,这些都是这些年的新事物,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还是没有的。我们后面的章节中涉及到一些做媒这样的情节,我们这里面仅仅粗略说一下这个事情,比如当时的媒人有两个,叫做正媒人、二媒人,也还叫做大媒人、二媒人。
做媒人这个角色还真的不是拿个人来就能够做的,比如你起码得能够在两家之间有一个话语权,假如两方面有一方面对于你是不认可的,我想这个事情可能就有一些麻烦了。非但如此,在必要的时候在平息两家可能存在的因为彩礼或者其他事情而发生争执的时候,还是能够直接代替男方或者女方答应下来的,这个小村那时候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媒人给兜下来了;我们说媒人真的好有魄力,而实际上也是分别在两个家庭之间都有过商量的、商量好了的,我们就说这个是早有预案的。
说到媒人在保媒时候的挣讲,大部分的都是因为彩礼以及婚礼备办的事情,假如两个家庭之间原本就不同意这门婚事,大多数都会想一些托词来拒绝,这个在保媒过程中一般的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就是家长不同意、两个孩子非娶、不嫁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挣讲,比如女方家里不同意,女孩子又不顺从,女方家长往往会在表露完相关的观点之后,还会违心的拿彩礼来进行挣讲,小村就说是拿彩礼卡拿彩礼别(bie4),也还会在备办婚礼的相关情节上进行挣讲,目的大多不是为了彩礼和婚礼的风光,更实际的就是要把两个孩子拆开。
媒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往往往来多次也不能达成妥协。
冲破了“重重阻力协议终于达成了”,也或许就“一帆风顺”,总之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来到了实质性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建立在男方已经把彩礼提交给了对方了,也建立了订立婚姻的关系,东西邻居、南北二屯亲朋好友都知道了老张家的老二定了老李家的二丫。宝宝们(2o22年)说了你为什么说老二定二丫呢?干嘛不说老大定了三丫呢?这个说法在那些年是有一定的的依据的,就是小村那些年奉行的长男配长女、中男配中女、少男配少女,一般不会出现长男配少女、少男配长女这样的婚姻,当然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提交彩礼也还要有一个仪式,小村那时候叫做相门户,这个相门户之前也还有一个过程叫做相亲。
相亲这个过程在小村那时候还是有的,它的存在我们在这里面说有一些本末倒置了,其实它发生在最前面,我们说这个叫做起意也许更合适。比如某一天,相处比较不错的两个人坐在家里面喝酒,哥两个你来我往的喝了几杯,用文辞说那就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过还真的没有这样的丰盛。酒酣耳热之际,老哥两个往往也就会提到膝下儿女。比如大侄女儿十六了,该找婆家了,有没有人家呢?小村就那么大,谁家的闺女订没订婚那都是明摆着的,不会出现人家姑娘已经订婚了你还去说媒的。老哥两个,老哥年纪也不大,比如三十五六岁,四十(岁)上下,也或者就大一些。哥两个就说着:
这不,你大侄女还没有人家呢。
是吗,大侄女长得这么俊,又这么懂事儿,出落成大姑娘了,也该找个人嫁了。那什么,老张家老大我看着就不错,长得好看,个头跟大侄女般配,挺能干的,赶明儿个我去给问问,看看他订没订婚。
嗯,张家大小子,那孩子也还不错,挺仁义的。
……
起意之后,这老哥哥就去了老张家。还是老哥两个喝酒。还是那个酒过三巡,问起来大侄子的婚事,也就类似前面的说法,最终也是去问问,听个口信儿吧。
这两个都是问问,就有了后来的既然是这样了,那就把两个孩子都叫过来,让他们看看吧。这个过程,一般的就是女孩子的父母带着女孩子,在前面的老哥哥陪同下去男方家里面坐坐,没有酒席的。理由呢也很随意,比如在村里面串个门也不需要特别说明,况且也还是心知肚明的,比如邻村的就说我们路过,到你家喝口水(再走)。
那时候村屯来客人了,也就是一杯开水,后期也还有了一杯茶,早期的时候小村还是没有茶叶的,尤其是平常过日子的时候,是没有的,逢年过节,可能买回来一点儿。
两个孩子见了面,彼此没有不好的感觉也就行了,当然,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有不好的感觉得。
杯水待客虽然待承薄了一点儿,也或许会就上一些瓜子儿,不过瓜子儿这玩意儿,大多是黑色的大毛嗑,吃多了,手上嘴唇上就带了记号,往往都是象征性的吃一点儿,尤其是去相亲的大姑娘本人,是不会在嘴角上留下痕迹的。
那时候小村拿瓜子儿待客,炒的火候掌握的好,没炒糊,就很少出现吃几个粒儿就把手弄黑了,也还有为了解决这件事情,烧熟了之后的瓜子儿还会用干净的湿毛巾过一遍。
一杯水、几把瓜子儿招待客人,待承薄,却是在办着一件大事情,事情有了结果了,也就是该走的时候了,主人家也还有一句话:在这吃吧?
在这儿吃吧,是这么说,可是确实不能吃饭的,主人家也真的没有预备(吃的东西待客),这个在小村那时候是个常识问题,大家是不会犯这个错误的。若真的以实为实的留下来,接下来就可能给主人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根本就没有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突然有人留下来吃饭了,拿什么招待客人呢?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