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与1980年之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开罢经年,全党工作中心已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转移,中国仿佛正在跨进一个崭新时期。但人们又都朦胧地感到有那么一两件似了未了的大事,这其中之一,就是对林彪、江青这两个篡党阴谋集团主犯如何处置。
在那个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使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被视作防止&ldo;文革&rdo;重演的一剂良药,而为人津津乐道。但&ldo;批判的武器&rdo;总不如&ldo;武器的批判&rdo;更令人信服,人们期待从林彪、江青两集团主犯的依法制裁上,得到一个证实。
中秋时节,五届人大常委会议决:成立特别检察厅、特别法庭,审理林彪、江青两集团案。消息传出,举世瞩目。绝大多数国人,关注的是这伙祸国殃民的恶魔,受到严厉制裁的结果,以平抚内心怨恨的感情波澜。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及涉身感受的差异,外国人更关注审理的程式和判决是否合乎法律的规范与公正,并由此推断中国未来法制建设的走向和推进的速度。因此在&ldo;两案&rdo;中为罪犯辩护的律师,成为外国记者追踪的热点。
的确,法律的尊严与公正,是靠检察官、审判官、律师三方共同维护的。在西方,律师拥有&ldo;护法使者&rdo;的美誉。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道德传统濡染,编织&ldo;护法使者&rdo;桂冠的,不是鲜花和橄榄枝,而是带刺的荆棘。谁替罪大恶极的妖魔辩护,谁就可能同妖魔一道,在公众的心目中遗臭。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关于&ldo;两案&rdo;的追述,时下出了不少,对公诉方、对检察方、对审判方的描写,洋洋洒洒。其任务之艰巨、其工作之繁难、其对应之机敏、其正气之凛然……应写尽写,无需复加。而对同样是为捍卫法制权威与公正,受法庭指派的律师们,他们如何忍辱负重,抛开也曾受罪犯迫害的感情恩怨,承受着传统道德的社会压力,则无文从这一视角着力刻画。
想到这些,内心便有种去弥补某些缺憾的冲动。我怀着对把个人情感压抑在心灵最小的角落,将护法视为第一生命的人的景慕,叩响了张先生的家门。
被召集到一起时,这些往昔雄辩潇洒的律师,话语无多,气氛凝重/
指定的第一位组长坚辞不就
初见张先生,我的印象是他不太像几经唇枪舌剑后等待别人定夺的律师,而更像手攥裁决之权的大法官。微微下弯的嘴角,透着绝不轻易放弃自己成熟观点的执拗。难怪江青只同他见了一面,就断定&ldo;那个姓张的律师,是个什么&lso;长&rso;字号的吧﹖一看就像代表官方的。&rdo;他出语温文尔雅,毫不急促,后发依然能够制人的自信和睿智,含而不露。
我虽然不了解&ldo;两案&rdo;审判的内情,但仅凭对中国国情及意识氛围的熟悉,也能推断出:不会有人主动提出要为&ldo;两案&rdo;的主犯们辩护。张先生证实了我的推断,&ldo;我们没人是自己找上门的,都是被法庭动员出来的,而且是苦口婆心的动员。&rdo;
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成立后,司法部副部长陈卓,受命负责法庭管理工作。这包括法庭的布置,法庭的保卫,提供执法器具,组织律师辩护,联络证人出庭等等。辩护组成员的名单很快拟就,以北京、上海的专职律师和法学家为主;恰巧当时有两个法正在酝酿推出,一些外地的法学家来京讨论,又从中挑选了数人,共18人,都是刑诉圈内知名人士。
陈卓亲自出马,按图索骥,不料一开始就吃了一瘪。原定辩护组组长、北京大学著名的法学教授陈守一,不仅对组长一职坚辞不就,而且在推荐由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甘雨霈替代自己后,反复声明对辩护组的工作一概不闻不问,理由是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结果时任北京律师协会副会长的张思之,不得不勉为其难,担任辩护组组长,陪着陈卓,去动员其他人。
17名组员,悄悄地住进了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他们被告知要严守秘密,甚至不能与家人联系。但是还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一位准备做王洪文指定辩护律师的名字,出现在外电报道中。不少外籍记者四处打探这位辩护组组员,甚至把电话打到二招。走漏风声者,随即被取消了辩护人资格,整个辩护组又转移到了国务院一招。
在最初的几天里,这些昔日唇枪舌剑、伶牙俐齿的律师们,骤然大失水准,相对话语无多,气氛凝重。他们的职业和专长,决定了他们无缘在举世瞩目的法庭上,充当高举正义之剑的英雄角色。他们本来也没奢望什么,只想与国民一起分享嘲弄历史的小丑被绳之以法的人心大快。
然而命运之神无情地迫使他们放弃并不奢侈的期待,当他们由衷地呼唤林彪、&ldo;四人帮&rdo;其罪当诛之际,历史偏偏把他们推上为举国皆曰可杀的林彪、特别是&ldo;四人帮&rdo;集团主犯辩护的法庭,却丝毫不理会这些罪犯恰也是他们、乃至他们至爱亲朋蒙受的劫难厄运的制造者!私人的恩怨,亲情的恩怨,全体国民的恩怨,与职业信条的矛盾,在他们内心剧烈冲突。谁愿被指斥为助虎的伥鬼?谁愿用自己的清白,去同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犯一道远扬恶名做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