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化的战场态势,红军的苏联顾问主张凭借强大火力给予立足未稳之&ldo;敌&rdo;急袭,然后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坦克引导步兵,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推进。但杨勇和王尚荣认为,运用我军一些成功的战术更有效。决定由红军第一梯队正面突击,第二梯队从侧翼迂回,将蓝军加强团分割歼灭,然后再向纵深发展。
经王尚荣具体布置实施,作战意图迅速有效得到实现。在场的苏联顾问也发现中国指挥员的战术运用更有效合理,连称&ldo;哈拉硕,哈拉硕&rdo;。院长刘伯承也对此给予了好评,同时开始关注王尚荣这个在作战指挥上既富天资又治学勤勉的学员。
在校期间还有一件令王尚荣难忘的事,就是1951年的国庆节,他作为广场游行受检阅部队的一员,到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王尚荣,和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三人,分别代表海、陆、空三军,高擎三面军旗,走在受检阅的部队方阵的最前面。
1952年初,刘伯承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军事学院一期毕业生学习情况。听取汇报的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对刘伯承说:&ldo;是否能从这批学员中,选几个高材生到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rdo;
刘伯承思忖了一下,回答说:&ldo;高级速成系有个学员王尚荣。他既年轻,又有作战经验,在这期学习的各项科目中成绩优良,是个学习尖子。我看他可以胜任总参作战部的工作。&rdo;
周恩来见老成持重的刘伯承如此直截了当,便决定采纳他的推荐。他随后通知主管部队人事的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出调王尚荣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命令。
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提解放东南沿海敌占岛屿的问题/
粟裕说:这是我军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协同作战,要考虑到美国会插手/
8小时的强行登陆战
1952年5月,王尚荣到总参作战部就任副部长,兼党委副书记。当时的部长是张震将军。
来到作战部的时候,朝鲜的战火已基本平息,国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基本结束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的主要关注点,已经转移到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上。因此在局部作战指挥、军事态势分析等方面,总参特别是作战部的任务更加重了。他们必须及时地反映军事态势的各种新动向,提出各种对应的方略,供中央参考和决策。同时军事方面的中央重大决策,也要通过作战部这个指挥中枢,去贯彻和组织实施。
朝鲜战场偃旗息鼓的主要标志,是1953年7月27日,侵朝美军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议上的签字。在这之后的一天,毛泽东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讲话,重提解放东南沿海敌占岛屿的话题。
早在1952年夏季,坐镇上海的陈毅,就召见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授意由他主持拟制解放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作战方案。张爱萍几经考虑,拿出一个先攻取大陈岛,由北向南推进的作战设想。后根据中央先取大、小金门等南面的岛屿,以期北面诸岛屿蒋军不攻自退或稍打即退意向,做了全面修订。陈毅首肯后,报北京又得毛泽东、彭德怀批准,并指定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
但进攻并未随即实施,一直拖延到这次怀仁堂的会议。毛泽东此刻认为:形势已发生变化,美国人不大可能对解放军的行动作较大的插手干预,因此可以准备拿下大陈岛,先解放浙江沿海一带的敌占岛屿。他要军方着手拟制作战方案。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了研究如何实现毛泽东意图的作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总参谋长粟裕、作战部部长张震、铁道部长吕正操、通讯部长王诤、海军副司令方强、空军副司令王秉璋、东北军区副司令邓华、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王尚荣等也参加了会议。
------------
王尚荣: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参谋(4)
------------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同时考虑解放台湾。彭德怀针对此意见指出:此时解放台湾是不现实的,解放台湾需要卧薪尝胆地长期准备,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张爱萍向与会者讲述了关于解放大陈岛的作战设想:首先夺取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以后,全力强攻大陈岛。彭德怀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一定要充分准备,谨慎初战,战则必胜。
粟裕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他补充说:这是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的第一次协同登陆战,作战情况要比以往复杂得多;而且要考虑到美国可能会插手,要准备艰苦作战。在初战时可先进行飞机小编组对一江山岛、大陈岛轰炸,看看蒋方、美方的反应。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为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全部解放奠定良好基础。
8月10日,张爱萍在南京主持作战会议,详细拟订了攻取大陈岛战役的作战方案,并报告北京。中央军委、总参在审议了作战方案后,于8月24日,由作战部电话通知华东军区:中央已批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在一切准备停当后,即可实施攻击。
经过了4个多月的准备,华东军区调集了一个步兵师,海军集结了各类舰艇137艘,空军集结22个大队。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强行登陆战打响了。清晨,空军混合机群首先飞向一江山岛,对蒋军守岛阵地猛烈轰炸,继而远射程大炮密集轰击。下午,由舰艇和渔船运载的登陆部队强行登岸,经过8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千余人,初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