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多,但始终代表了一点情谊。
等到罗胖子听说消息,把自家的几个小孩也送过来,景昭这就不客气地从他那里要了每月八两银子的束脩。
不知不觉间,覃县入了冬。
北地天寒,原本就比别的地方更早入冬。覃县自然也不例外。
刚进十一月,覃县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倏忽之间,覃县家家户户的门前、房梁上、院子里都留起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能不出门的人们纷纷都赖在热乎乎的床上,只那些不得为了生计要出门的人家和年少气盛的小孩,才会在这时候在街上到处走动。
卫燕喜一大早就出门去了包子铺。
出门前,景昭说是天气太冷,放了小孩们的假,让他们窝在床上好好暖和暖和。说完就冲着她笑,说要跟着一块上包子铺转转。
卫燕喜当然不肯,可怎么也说不过他,只能任由这个男人同小尾巴似的跟着自己,然后一路跟到还没开门的包子铺。
老夫妻俩天还没亮,就顶着风雪到了包子铺,一见卫燕喜身后还跟着个年轻高健的后生,俩人都愣了愣。
卫燕喜简单地介绍了下景昭,这就把人撇下,洗干净手忙活起来。
“燕喜啊,昨天有好些人来问今天能不能多做一些糖三角卖。咱们要不今天多做几笼?”
老爷子搓着手,有些期待。
这段时间,卫燕喜把自己上辈子一些包子尝试着做了几种。大部分她只知道口味,所以和老婆婆两个人费了好些功夫才总算做出来。
糖三角、灌汤包、水煎包,香菇鸡蛋的、猪肉白菜的,还有酱肉包、木耳鸡蛋包……如果不是北地不好搞蟹粉,她还想试试能不能做出蟹粉汤包来。
她们每种都不敢多做,就怕覃县百姓吃不惯。
哪知道一次推出后,一传十十传百,哪怕有些包子要三文钱一个,都有人一大早赶来买,生怕来得晚了就只剩下最普通的菜馅儿包子。
“再多做一笼吧。”卫燕喜看了看天,“这么大的雪,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出门。做得多了卖不出去就不好了。”
她说完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等第一笼包子出炉的时候,她仍忙着赶手里的活,丝毫不知老婆婆拿了只滚烫的糖三角递给了景昭。
“这位公子,你尝尝。”老婆婆笑呵呵,“公子肯让燕喜出来做工,是让我们老两口捡了个便宜。要不是她,我们这铺子还不知道撑不撑得住。”
她递了递手里的糖三角,“公子,趁热快尝尝。这包子甜的,热乎的时候好吃。”
卫燕喜没在老夫妻俩面前瞒过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说是主子落难,如今当起了落魄的教书先生,她这个丫鬟只好出来赚钱再贴补贴补家用。
夫妻俩一看景昭,就觉得这人比普通的先生生得更好一些,下意识地不敢怠慢了人家。
景昭接过糖三角,道了声谢,张嘴才咬下第一口,就听见铺子前头传来了吵闹声。
老婆婆愣了下,听清楚说话的声音,脱口而出一句:“不好!”
第33章
包子铺这条街上,沿街开了不少铺子。大概就是因为铺子多,所以除非你东西真的不好,不然多少还是有不少生意的。
从前老夫妻俩的生意不好,自然有味道不行跟街坊竞争厉害两方面的原因在。最近新出的几种包子把不少生意都拉拢了过来。
还有一些覃县本地的大户人家,为了吃上一口热乎的包子,还会特地让家里的丫鬟小厮早早出来排队。
这么一来,眼红的人也就一个个冒了出来。
有人眼红这没什么,说起来,也实在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毕竟谁都想自己生意是一条街上最好的,大家也都是为了讨生活罢了。
但有的人,是为了讨生活,有的人就是揣着恶意来惹是生非了。
譬如,眼下站在铺子前闹事的几个混混。
卫燕喜不是没见过街上那些个收保护费的人。古往今来都有这类人的存在,有些拿钱还真会办点事,有的就是干拿钱吃白饭,还不准你过好日子。
老夫妻俩每月都会拿出点钱来孝敬这条街上几个混混。用他们的话说,这叫花钱买消停。人也不求保平安,消停些,别闹事就成。
但显然这一回,这些个混混没打算消停消停。
“我说,你们这包子铺生意越发好了,怎么也不想着多孝敬孝敬爷几个?”说话的混混手里拿着根棍子,伸手就要用棍子去戳刚出笼的包子。
老爷子嘴里说着“行行好”,手里抱着拳头只摇。
卫燕喜哪管这些,不等棍子伸到笼屉上,她直接拿过盖子把包子都给罩上:“我说闹事的,够了吧?不是前几天才给你们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