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袁崇焕传粤语全集在线观看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其二,兴修重城。王在晋疏请在山海关城外八里,即地名八里铺的地方,新修筑一座重城,就是在山海关外距城八里之处再修建一座城,用以护卫山海关城。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这项巨大工程,估算用银93万两。他并提出兴筑八里铺重城,可以“钟箎(chi)不惊,宸居永奠”,就是庙社安宁,江山永固,因此辽事“最急莫尚于此”!天启帝谕准,先发帑金20万两。

第二部分奏告首辅(2)

其时,山海关完全暴露在后金军事进攻面前。所以,山海关之门,系天下安危。明朝抵御后金,保卫京师,其当务之最急,在于守山海关。王在晋上任之后,对于辽东形势,估计过于悲观。他认为:第一,已经失去的土地,不能够再恢复。第二,关城以外土地,不必加以防卫。第三,要保卫京师,必先保山海关。然而,如何防守山海关?在明朝官员中发生了一场大的争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消极防御,就是在山海关外八里处的八里铺筑城,增设重关,驻军4万,紧缩保守,以关守关;另一种是积极防御,就是在山海关外200里处的宁远,重筑坚城,驻兵固守,向外开拓,以进守关。

王在晋的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城之议,是一个只图苟安、无所作为的消极防御方略。他筑重城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qi)、赞画孙元化等人的反对,王在晋不听。袁崇焕同王在晋相反,力主积极防御,坚守关外,屏障关内,营筑宁远,以图大举。他虽深受王在晋倚重,被题为宁前兵备佥事;但他以关外八里筑重城为非策,极力陈谏。因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袁崇焕想方没法,先后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即宰相叶向高。叶向高看到袁崇焕的报告后,不能肯定哪种意见正确。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实地考察,然后再定大计。叶向高很赞成,天启帝也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六月十五日,孙承宗受命后,前往山海关巡视。

孙承宗像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相貌奇伟,声音洪亮,喜欢谈兵,晓畅边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殿试,孙承宗得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天启皇帝即位后,充任日讲官(皇帝老师)。明失陷广宁后,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孙承宗受命往山海关巡视。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由兵部主事鹿善继等陪同,抵山海关。孙承宗巡察边关形势,并就关城防御问题,同辽东经略王在晋进行了辩论。《明史·孙承宗传》记载这场辩论如下:

孙承宗问:新城建成后,是调旧城4万军队驻守吗?

王在晋答:不,要另设新兵。

孙承宗问:旧城外为新城,旧城外的品坑地雷为敌人设,还是为自己设?新城如守不住,4万新兵怎么办?

王在晋答:将在山上建三个寨,以待溃卒!

孙承宗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孙承宗说:“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鬨(hong)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王在晋虽然无言以对,却坚持修筑重城的主张。孙承宗出示袁崇焕给朝廷的奏疏,王在晋“始丧失色”。孙承宗对他“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王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

孙承宗督师辽东撰写的《车阵扣答合编》

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防守山海关的策略。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今辽宁省兴城市菊花岛乡),佥事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王在晋都反对。旧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因兵败而逃遁在山海关,都随声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以事关重大,意见分歧,没有立即做出决断,便带着袁崇焕等人,策骑出关,察看形势。王在晋哭求孙承宗不要冒险出关,怕出意外。孙承宗重任在身,还是坚持前往关外巡视。时山海关至宁远之间的五座重要城堡——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中右所和宁远卫,满目凄凉,腥膻扑人。

孙承宗在《又启叶首揆》书中言:“门生苦令抚官,初移之中前为四十里,再移之前屯为七十里,又再移至中后为百里,又再移之宁远为二百里。”后孙承宗巡视关外形势,略谓: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其疏陈守关大略言:

盖前屯备而关城安,宁远备而前屯益安。倘不以此计,而以一步不出关为守关,遂以安插辽人为强迎,遂以经营宁远为冒险。夫无辽土何以护辽城,舍辽人谁与守辽土,无宁前何所置辽人,不修筑何以有宁前?而修筑之事不一劳,何以贻永逸而维万世之安!

第二部分奏告首辅(3)

孙承宗等到中前所,满目所见,一片凄凉,城内仅存两间破屋,井臼依然,潸然泪下。他登上城楼,向东北眺望,遥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又见宁远东南,而“觉华孤峙海中,与宁远如左右腋,可厄敌之用”。他看中宁远是山海关的天然“重关”,认为宁远与觉华“必不可不守”。他支持袁崇焕筑守宁远的意见,希望王在晋能赞成袁崇焕的建议,但王在晋“终不应”,就是不同意。孙承宗知王在晋意不可夺,只能回京,别图良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