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边界,蓬莱城外的一座小渔村中。
渔村名为“蒋家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规模并不大。
“蒋家村”临近海域,为了避免每年的涨潮,这儿的房子都是高脚木楼,而村中的人靠海吃海,大多都是出海捕鱼的渔民,并不农作,所以村子周围也没有什么田地,地势平坦多是沙子。
这不起眼的小村庄,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外来者,只有每个月初一十五会有收取渔获的商人以及挑担的货郎会来村里,但在其他时候,小村庄几乎与世隔绝,鲜少有人会来。
但在这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位客人。
那是一位骑着一头毛驴的老人,身上穿着颇为古怪,不似这时代的人一般,身上一件类似道袍的外褂上绣满了棋盘般的罗网纹,腰间别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金色罗盘,脸上总挂着愁苦之色,看上去暮气沉沉的。
而他座下的毛驴,野性未驯,很是不满戴在口上的马嚼,时不时摇头晃脑得想要摆脱。
老人拍了拍毛驴的脑袋,这才让它老实了下来,恨恨得打了个响鼻,低着头闷头继续朝前走去。
待进了村,村中却分外冷清,除了几个老人孩童之外,一个青状都看不到。
老人从驴背上下来,牵着驴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名五十来岁的男人,腿脚似乎不太好,左腿像是受过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他看着老人陌生的面孔,疑惑道:“老丈是外来人?”
“过路人,想讨口水喝。”
“嗷嗷,进来吧。”
这村子民风淳朴,平日里又没什么外客,难得见到一个外乡人,颇为热情。
老人牵着驴进了院子,中年男人进屋给端了碗水出来。
他道过谢,接过水一饮而尽,把碗送了回去,顺带问道:“村子里怎么都没什么人?”
男人笑道:“老丈有所不知,前些日子这海上走蛟,闹得这片海天天起风浪,船都下不了海了,您说我们这村子都是吃海的土人,几个月下不了海那不是要了命了么?不过前几日风浪停了,村里老人说是蛟去了别处,那村里老少爷们可不得赶紧出海么?”
所谓走蛟,便是蛟化龙之时的一次脱胎换骨,过程极为痛苦,时常会引起一片海域的不宁,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不啻于一场天灾。
老人瞥了一眼被拴在院墙跟的毛驴,摇头道:“不是走蛟,那是已经化了龙的白龙,兴风作浪是想修淫祠香火,现如今应该是被人收拾了。”
男人惊奇道:“老丈还懂这个?”
“呵呵,多看了几本书,略知一二。”
“识字好,识字了可以做大官。”男人不无羡慕道,“可惜我们村太穷了,请不起先生,不然我非也要我家那狗娃子去学读书去。”
老人微笑着听着男人抱怨这些。
好半晌,男人才不好意思得说道:“嗨,都怪我自说自话了,还未问老丈来我蒋家村是有什么事?寻亲啊还是怎么?”
“只是路过,对了,不知村中可有人知晓去往京都城的路?”
“京都?哎呦,那可远着,我这辈子也没出过村,不过我听说蓬莱城那边有条运河直通京都呢,来村子里收渔获的货郎都是这么说的。”
蓬莱城的运河?
老人低头细细思索了一番,手指掐算一阵,暗自点头。
他不清楚京都城具体在哪儿,但从印记的指引来看,是朝北去,方向没错。
也就在这时,他突然皱起眉头,喃喃轻语了一句:“为何。。。。这么多人盼着本座去京都城?”
冥冥之中,有许多人念及了他。
凡想吾相、念吾名者,皆被吾所知。
这是居星山的本领,姬如渊还做不到,但他能做到。
因为他-名唤“太虚”!
“京都路途遥远,老丈为何要去京都呀?”
“家中有人克死他乡,所去京都,但求尸骨归乡罢了。”
······
“老丈,你那驴要吃些饲料不?家里还有些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