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黎原回忆录 日本籍 > 第8章(第1页)

第8章(第1页)

上小学后,我因为来自农村,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都是乡间土货,智能见识一时也赶不上城里的孩子,所以常被同学笑话,说我是乡下佬,有时还会受欺负。刚进城时住在王绳武家,他儿子王培英又和我同校,对我比较照顾。一年后王培英就毕业了,我也搬出了王家。我们班上有个县城的同学王某某是县里有名的阔少,他瞧不起我,经常无故欺负我。后来三个关家店的同乡同学牛学勤、任理中、粟中民知道后,非常气愤,主动出面打抱不平。他们趁春游的机会,在濮公山狠狠地&ot;修理&ot;了他一顿,以后他才不敢再欺负我了。

在新学堂里,我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开始用钢笔代替毛笔写字,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比上私塾时更多了。可以说进城读书是我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我的眼光、志向也渐渐走出了淮河套。在胡家围子念私塾时,我满脑子都是忠孝仁爱的封建儒家思想,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辛亥革命几乎都不知道,只觉得胡家的围子好,长大后要发家致富,像胡家一样建造一个更大的围子,再多买上几条快枪。上了新学,眼界开阔,才了解到中国很大,世界更大,知道了孙中山推翻满清的历史功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举行总理纪念周,背诵总理遗嘱,讲解时事和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从此,我开始有了念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息县第一小学校名几经变更,现更名为息县实验小学。学校也从破旧的孔庙中迁出,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现有教师102人,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余人,是息县教育局直属的唯一重点小学。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回息县都要到学校看一看,2007年9月我不顾91岁高龄,由家人陪同再次回到母校,把自己的多年积蓄15万元捐给了母校,设立助学奖学基金,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县里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看到母校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1930年7月,我从息县第一小学毕业后,就到豫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潢川县城投考河南省立第七中学,即潢川中学。

潢川,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南岸,潢河贯通,是豫南地区的首府。潢川中学始创于1905年,是豫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高级中学,素有&ot;豫南文化和革命的摇篮&ot;之称。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深重,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甚高,清政府被迫宣布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在潢川太阳书院原址,创立了官立光州中学堂,是豫东南创办最早的公办中学。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校名改为潢川中学校;1913年归省教育厅直辖,更名为河南省立潢川中学;1921年,全省省立中学以数序排列,校名改为河南省立第七中学;1941年恢复河南省立潢川中学,解放后沿用原来校名至今。现为省、地重点高中。

潢川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年就派人到潢川进行建党和革命活动,省立七中成了当地革命活动的中心,是豫东南进步青年汇集的地方。豫东南早期党的领导人和活动家汪厚之、熊少山、张侠生、易宗邦、胡日新等,都曾在七中求学,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七中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特别是1928年共产党员吴丹坤受河南省委派遣到潢川,以省立七中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员身份做掩护,组织学校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准备武装暴动工作。3月18日,在吴丹坤的带领下,省立七中三十多名师生参加了豫东南特委领导的大荒坡武装暴动,八名学生壮烈牺牲。吴丹坤在暴动失败后被通缉,以后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一直在家乡南阳一带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曾任南阳一中(原省立第五中学)首任校长、河南省政协委员。吴先生高寿105岁,1997年病故。当我1930年入学时,他们的光荣事迹,在学校中广为流传。

我入学时省立第七中学只开设初中班,停招了1927年开设的高中班。初中一、二、三年级各设甲、乙两个班,共6个班。我投考的这一年,招收新生80人。当时由于豫南地区只有这一所中学,招生人数和考生比例是一比十。我的考试成绩不错,顺利考入七中。记得息县考上七中的还有邹耀离、李廷贤、彭寿凯、任醒吾、姜炳荣等人。

8月中旬,学校送来录取通知书,到家里报喜。母亲自然是高兴万分。虽然说当时早就废除了科举制度,可在老百姓眼里,特别是乡村人看来能够考上省立中学,将来肯定有出息。母亲为此特意摆上酒席,招待来人和乡亲,庆贺一番。8月30日,我背着行李,一大早从家里动身,经吴村铺、堡子口、隆古,黄昏时分便进了潢川城。

河南省立第七中学位于潢川北城,校门坐北朝南。入校门后,迎面第一幢大房子就是校长办公楼,校长、教务主任都在里面办公。办公楼后侧有几间教室,左右两侧各有三排长长的学生宿舍,每排有15间小屋,每个小屋有六七平方米大。这些小屋就是当年考秀才、举人时,让贡生们一人住一间,三天三夜不得出门的考场。我被分配到校长办公室左侧第三排第六间小屋里。同屋共有三人,一位叫黄寿金,字文清,潢川县仁和集人,中学毕业后考上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1939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在《新华日报》当编辑。全国解放后,黄文清出任《甘肃日报》总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恢复工作。另一位同学叫姚尊贤,是淮滨县人。七中是省立直属中学,所以一切教育经费都由河南省教育厅直接拨款。校长潘维新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其他教员也大都是来自河南大学和武汉大学(潢川距离武汉更近),教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我入学时学校仍利用原有的老校舍当教室。1932年,学校新建了几栋砖瓦结构的新教室,还配上了当时很少见的玻璃窗,光线极好,又保暖,比原来老贡院的房子强多了。1930年夏天,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趁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展开中原大战,无力&ot;围剿&ot;红军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随着红军的胜利和革命力量的增长,党内&ot;左&ot;倾盲动思想又有了新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发动&ot;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ot;,要求战斗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ot;迅速集中和扩大发展&ot;,并准备进攻武汉。9月,蒋介石已经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迅速调整了对红军的&ot;围剿&ot;。10月6日,红一军根据&ot;在豫东南以潢川城为中心,发动起义进行配合暴动&ot;的计划,再次倾全部兵力渡过淮河,第一师强攻潢川,第二、第三师袭击光山。7日晚,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率所部在潢川地下党的配合下强攻潢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