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离回去的时候还早,王桂花带着她去了废品站。废品站也是国营的,两个戴着手套的年轻人,正在将纸质品收到一块打捆。
&ldo;同志,我们想买一套上课用的课本,生产大队要办识字班,你们看成吗?&rdo;王桂花跟他们打着商量。
&ldo;成,有什么不成的,不过你们得自己挑。&rdo;一个年轻人一指他们没清理出来的一堆纸质品,让他们自己去找。
叶悠悠蹲下来翻看,只要是课本,不管是哪个年级的,都被她挑了出来。其实这里头完整的书籍很少,大多都是实在无用的废纸和一些剪废掉的报纸。
别怀疑,整张的报纸也不会有人当废品卖掉,都是收集起来,贴墙壁贴窗户,就是自家用不上,也能给别人用。
无数稀奇古怪的纸堆中,叶悠悠摸到一本纸页泛黄的线装书,本能的&ldo;咦&rdo;了一声,翻开看了一眼,上头竟然全是自己看不太懂的古文。她不能肯定这是不是古籍,但是买走又不知道会不会引人怀疑。
她稍有些迟疑,回头问捆书的年轻人,&ldo;大哥,这些书你们收了之后,是干啥子用啊。&rdo;
&ldo;送到工厂打成纸浆,还能再造成新纸。&rdo;年轻人很享受这声大哥的称呼,笑眯眯的回答了她。看到她手里的线装书,好心的提醒她,&ldo;这样的可别碰,都是四旧,是需要被消灭的旧思想。&rdo;
&ldo;咋这神奇呢。&rdo;叶悠悠适当的表现了一下吃惊,随手就将这本疑似古籍的线装书,收到了自己的淘宝仓库里。
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她也要将这些书保留下来。这并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文化的传承。
叶悠悠做事很有章法,翻找的同时,还顺便将这些零碎按废品站的手法整理好。所以哪怕她呆的时间有些长,这里的人也没多问一句,他们巴不得天天都有人过来帮着干活呢。
&ldo;都挑好了,这有多少斤?&rdo;王桂花本来是打算帮她找的,但看到外孙女手脚麻利的很,也就不插手了,反正挑错了也无所谓,都是拿来识字的,什么书不是书。
&ldo;十二斤,您得给我一毛钱,我再搭本杂志给您。&rdo;其实就是一角钱,当地人不说角,都是说毛。
王桂花掏了钱,和外孙女一人背了一捆书去爷爷树下头等着。
&ldo;你这丫头,咋知道这些是课本。&rdo;王桂花把书从背篓里拿出来一本本翻看,发现竟然没有挑错,不由疑惑的看着外孙女。
&ldo;建国哥和大妞姐都上学,他们的课本,我见过。我就想摸一下来着,他们都不肯给。&rdo;叶悠悠趁机上眼药。
&ldo;以后咱们二妞的东西,也不给他们摸。&rdo;王桂花从背篓里摸出用布包好的水煮蛋,还有两个馒头,这是他们的午饭。
&ldo;姥姥也吃。&rdo;鸡蛋只有一个,王桂花让给叶悠悠,叶悠悠咬了一口,把剩下的塞到了姥姥的嘴里。
吃完了,两个人犯了难,离着下午三点,还有几个小时,光坐着等太难熬,出去逛逛吧,背着十几斤的课书,更难熬。
&ldo;姥姥,咱们换着去转转吧。&rdo;叶悠悠背着空背篓,站了起来。
&ldo;行,有啥事就大声叫。&rdo;清水镇统共也没多大,都是老居民,王桂花想了想,的确没什么好担心的。加上外孙女难得出来一趟,也不好让把她拘着,便让叶悠悠去逛。她就垫着这些课本,坐在爷爷树下头休息。
其实叶悠悠并不是想逛街,她再饥渴,对于七十年代的一个小镇,也提不起逛的兴趣。
她只是在找到线装书时受到了启发,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
在一个吃喝还很紧张的年代,肯定会有人把自己家收藏的东西拿出来换取粮食。
从镇尾走到镇头,经过叶悠悠的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异样。镇上电影院的后头,有一处小竹林,里头影影绰绰露出几个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