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顷,指挥塔上发出了起飞的信号。
飞机沿着跑道滑行过来,机头一扬,钻入了云端。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坐在飞机的舷窗前面,他望着脚下峰峦重叠的雪山,渐渐地陷入了沉思。
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首次反击进至达旺,全歼了印军第7旅,并活抓了旅长达尔维准将。这一段时间印军在中线增加了四个旅的兵力,空军日夜空投,增加了大批的火炮和坦克。俗话说:&ldo;来者不善,善者不来&rdo;。尼赫鲁已经多次表示,要把中国军队全部清除出去,看来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下一仗胜败如何,这很难预测,作为中印边境中线作战的总指挥,张国华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
他心里明白中央召他紧急飞往北京,肯定有新的重大布署。
眼前白皑的雪山不见了,代之是翠绿的青山碧川。他知道飞机已经远离了青藏高原。
飞机到达北京时,已是华灯初上。运输机在空中转了一个圈,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军用机场降落了。
总参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已在机场等候他。
两辆黑色轿车穿过夜幕,向玉泉山驶去。
轿车在一幢小楼前停住了,小楼的低层亮着灯光。
张国华疾步走进小楼,门口是一道长长的走廊,走廊的一侧,是用板墙隔开的大会议厅。
张国华走进会议厅,他一眼就看到面带微笑、正向他走来的周恩来总理。
他向周总理敬了一个礼。周总理握住他的手问:&ldo;国华同志,路上顺利吗?你的身体怎么样?&rdo;
&ldo;请总理放心,一切都好i&rdo;
&ldo;你有心脏病,可不能大意哟!&rdo;周总理边说边拉着他的手走到沙发跟前。
张国华感动地连连点头。
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外交部长陈毅,刘伯承元帅,总参谋长罗瑞卿,总政治部主任肖华。
周总理请大家坐好,说道:&ldo;我们先请陈毅外长介绍一下当前国际上的新动向。&rdo;
陈毅爽朗地笑了:&ldo;谈不上什么介绍,我算是客串,不过我要讲一讲,自从10月20日我们在中印边境第‐次反击之后,事情很热闹,美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公开支持印度反动派,又当起了运输大队长。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本来就是一个很不光采的角色,现在更加变本加厉地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中国。尼赫鲁到处抓印度,蒋介石又在那里叫嚣反攻大陆,确实是很热闹啊,这些都说明中印边境作战有很强的国际背景,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看来尼赫鲁还要打,不好好教训教训他,他总是要欺负你呀!&rdo;
&ldo;中央早就明确了,这是打军事仗,又是打政治仗,首先军事上要打胜,政治上才有主动,请国华同志谈一下他们的意见,大家再作讨论。&rdo;
周总理请张国华发言。参谋人员拉开了墙上的帷幕,展示出一幅中印边境地图。
&ldo;10月23日,我军进驻达旺之后,已修通了棒山口至达旺的急造公路。目前我11师、55师、21军61师已作好了反击的准备。另有54军134师为预备队。印军已大大加强了其兵力布署,62旅5个步兵营位于西山口与申隔宗之间,65旅在略马东、德让宗,48旅在邦迪拉,炮兵第4旅在新德让,67旅在伏特山机动;第4军军部在提斯浦尔城。敌人是由北向南在约百公里长的公路上一线展开。以色拉和邦迪拉为两个支撑点,后面是伏特山和提斯浦尔。印军已获得大量美、英武装备,坦克和重火器比较多。色拉山以西即西山口,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沿公路两侧均为雪山和原始森林,部队难以机动。&rdo;
张国华指着地图详细介绍了中印边境中线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机动态势。
&ldo;敌人来势很凶,又有空中支援,邦迪拉有一个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下的空军基地,兵员和物资可直接运送到这里。&rdo;总参谋长罗瑞卿指着地图插话。
&ldo;另外,气候对反击也不利,十月底已将大雪封山,据初步探察除冰山雪谷外,一般山道上之积雪也是一至两公尺,雪山海拔均在四千公尺以上,严寒缺氧,既使徒手行军每日也不过十几公里,而且一旦迷失方向,遇上雪崩后果不可设想。&rdo;
张国华又提出了种种不利因素。
会议室里平静下来,将帅们在低头沉思。这确实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在人烟罕至的世界屋脊,在冰天雪地之中,面对武器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又踞险可守的敌人,要速战速决将其围歼,谈何容易。
周总理打破了平静:&ldo;冰天雪地,原始森林,确实不易机动,但是便于部队隐蔽,敌人也会放松警惕,这也是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因素。&rdo;
&ldo;我看这几个师,多数参加过西藏平叛,已经适应了雪山作战,部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这也是个有利条件。&rdo;罗瑞卿总长补充道。
刘伯承元帅一直没有讲话。这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又仔细地审视一番。他扶了一下眼镜,干练而又果断地说道:&ldo;敌人是铜头,铁尾,腰紧,腹松,看起来很凶,像一条毒蛇,它也有要害,也有七寸,你打了它的七寸,它就会首尾不顾了。&rdo;
刘帅的一番精辟见解,使会场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陈毅外长风趣地说道:&ldo;啊呀!我的军事家,以你这样的老帅出马去对付考尔,太不公正了,人家一天仗也没有打过,你一上来就要打人家的七寸,手下就一点也不留情?&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