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于1975年1月诞生在一家位于车库内的公司MITS,产品名称Altair(牛郎星)。
这台计算机,没有显示器、键盘、鼠标,没有存储功能。
装有Intel的8008处理器,有一块前置面板,上面有很多灯和开关,这些灯和开关就是机器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他的内存有256字节(一个中文字符一般8或者16个字节),连存储上面这段话都不够。
售价397美金,约合林天河前世2024年的1200美金,但当时8008处理器的零售价就是360美金。
用户要输入信息,需要来回拨动开关,每拨动一次,代表1个比特的信息(一个英文字母,一般占8个比特,是最小的信息单位)。
要想读取信息,需要对前置面板上的灯光进行翻译。
早期的Altair还有一款游戏,可以让面板上的灯按一定的规律闪烁,用户则利用开关模仿灯光闪烁节奏!
比尔盖茨和他微软的合伙创始人保罗艾伦曾经为该计算机研发Basic程序,程序4Kb大,这台计算机的内存根本无法加载。
该公司第一台样机,本来邮寄给杂志做宣传。
但邮寄过程中样机内部零件丢失,而MITS已经没有钱和时间另外制作一台样机了,杂志拍照时做了一个盒子,代替实物拍照。
他们使用邮购的方式销售,当收到随订单寄过来的支票时,还什么零部件都没有。
第一个用户收到的产品,就是一堆散落的零部件,要用户自己组装。
后期的机器,即使已经组装好,很多也是不能用的,需要用户自己安装、维修。
即便如此,订单还是如雪片般飞来。员工即使忙的脚不沾地,也无法应付。
早期购买Altair的人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写程序。该公司在1976年的总利润,达到1300万美元,但已经面临倒闭问题。
1977年5月,老板罗伯茨将公司卖了600万美元,被收购后仍难以挽回颓势,不久就倒闭了。
而罗伯茨买了一个农场,实现自己做乡村医生的梦想。
这就是现代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生,虽然有些儿戏,但是开启了微型计算机的征程,后继者已经在路上。
第二家有影响力的公司是以姆赛公司,在Altair诞生几个月后就创办,算是Altair的跟风者,但是有了Basic软件和操作系统,依然没有键盘和显示器。
公司注重营销,大量的订单,让质量问题彻底爆发,后期造的还没有修的多。
1979年9月4日,宣布破产倒闭。
虽然这两家公司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在他们诞生的时间里,出现了总线、显示接口、操作系统等。
到了AppleII于1979年诞生时,已经呈现完整的电脑形态。
有操作系统、有显示器、有键盘、有扩展插槽、甚至有Visicalc表格软件,微型计算机,有了真正的实际用途,不再是计算机发烧友的玩具。
林天河接着往下看,当下的主流的CPU是intel的8086、8088,摩托罗拉的。
1977年日本研发出了64Kb内存。1980年,希捷也开发出了5。25寸的机械硬盘,容量5M。
林天河知道,1981年公布的IBMpc,就是用的8088处理器、64KB到256KB内存。
这个配置运行86-DOS够用了,但是自己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使用UNIX作为内核,那就感觉有些不足了。
硬件差劲,运行软件就会卡顿!哎,只能希望,老头做出可用的产品了!
9月2号,港中大开学。港城的大学是没有辅导员的,也没有班级的概念,自己选课自己去听。
林天河在老头的陪同下,找到了校长,校长直接找来了学长,帮忙报名。
事情处理完,校长说道:“电脑的设计,徐教授已经接下来了,主要是一些学生在做。我看那位倪先生,跟徐教授配合的很好嘛!”
老头马上拿出准备好的支票,校长也不推辞的收下。
老头说道:“现在倪先生是我们电脑的技术总监,专门盯着一块。”
林天河不失时机的问道:“校长,三个系的教授招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人应聘?”
马教授说道:“我们对这个事情很重视!但是由于之前是夏休期间,很多教授都在度假,暂时还没有人应聘。你们就放心吧,以我们开出的待遇,会有不少人应聘的!”
林天河是想着看看,能不能找到做操作系统的人选,搭个顺风车。
看来是没戏了,自己的运气总是这么背,重生了也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