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好莱坞编剧真不是盖的
李准的“总结”一下子吸引了王威和田黎的注意力,也点出了故事的核心要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所谓的真相其实只存在于包打听的唇舌之间,讯问的警察并未掌握任何真凭实据。
事实上,王威和田黎忽略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陈一鸣对《非常嫌疑犯》的顺序复述并不完整,他省略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重反转。
包打听用绘声绘色地填充了五个嫌疑人在货车案与货船案之间的大片空白,逻辑严密,细节真实,听上去十分合理。
然而电影最后在他走出警局的同时,警察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蹊跷之处。
包打听口中熟极而流的那些唐人街的“名人”和“老手”,使其对包打听身份深信不疑的诸多人名,无一例外都出现在办公室白板上贴着的警情通报里。
而他手上咖啡杯的杯底,赫然写着“小林”两个繁体汉字,正是包打听口中地下商人的名字。
此时警察才意识到,包打听的身份与口供都不可靠,真正的幕后黑手也许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这就是《非常嫌疑犯》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重反转,堪称五分钟逆转全片的神转折。
该反转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编剧潜移默化地安排了一个看似无谓实则关键的前置条件。
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包打听暗地里受雇于另一个黑道势力,犯下大案以便把警方的视线与怒火转嫁给凯撒。
而不同唐人街的黑帮之间,又因为同为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打听显然不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唐人街混混,否则他犯不着冒着被拆穿的危险,用白板上的本地人名编故事。
电影里警察最初并不是奔着货船案来的,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查前黑警的犯罪证据,所以他才会姗姗来迟,在包打听即将被保释的那一刻才赶到唐人街警局。
然而究其根本,这些描述同样出自包打听的口供,并没有其他佐证。凯撒在唐人街虽然如雷贯耳,却根本没人见过他的样子。
有趣的是,这四方势力在《非常嫌疑犯》里都能找到对应关系,包打听这个外来者则完美映射了一个活跃于不同国家唐人街的“专业人士”。
这也是陈一鸣把《非常嫌疑犯》“改头换面”讲给王威三人听的主要原因,这部电影搭建了一个兼具开放性与灵活性的框架,同时又留下了一个余味十足的经典角色。
主流观点认为包打听就是凯撒,因为电影里有过一些对凯撒的侧面描述,比如对金打火机和金表的特写,比如习惯亲自出手以做到灭口万无一失的传闻。
很适合移植到唐人街宇宙中来。
因此陈一鸣认为,就凭包打听并不熟悉唐人街这一点,他就不可能是凯撒,而更像是受雇于凯撒来当清洁工的“专业人士”。
包打听敏锐地察觉到了警察对前黑警的“过分”关注,于是顺水推舟地决定把嫌疑安排给“假死”的前黑警。
唐人街黑帮与所在城市的本地人黑帮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张力,唐人街警局与城市警方同样有着各种勾心斗角。
明确这一事实之后,他与凯撒的关系有了新的疑问,而原版电影里对之并未作出回答。
不露真身的教父凯撒,背景复杂生死难料的前黑警,包打听和小林这对神秘人,都是可以延伸出后续故事线的尾巴。
唐人街是一个跨国别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跨国别的社群概念。
总之,《非常嫌疑犯》有着很多待解谜团,导演布莱恩-辛格和主演凯文-史派西未曾一一作出解答,由于续集杳无音讯,这些谜团就此沉寂在影迷群体中间,再无标准答案。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很有效,警察潜意识里对前黑警的执着,让他“心甘情愿”地被误导,自作聪明地揪出了包打听故意留下的破绽,从而认定前黑警才是幕后黑手。
那就是包打听和警察,这两個贯穿全片的对手,在唐人街都属于人地两生的客场作战。
用这部电影来做唐人街宇宙的开山之作,简直是天造地设般的合适。
原片上映于1995年,那时候的犯罪电影基本上不关联监控技术,让包打听的“信口开河”成为可能。
今世挪到2010年代来拍,坚果、欧洲、华国的环境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五个大活人的行踪很难掩饰,包打听的口供太容易被拆穿。
但如果是东南亚国家的唐人街就不同了,华国观众的印象中那里比较老旧复古,没有摄像头一点儿也不违和。
讨论会到此结束,王威、田黎和李准带着各自的记录,回去闭关写剧本。
下一次讨论会,定在半个月之后。
届时担任万恶甲方的将不是导演王威,而是监制陈一鸣。
原片结局的反转陈一鸣自然是藏得严严实实,他很期待王威他们三个将赋予这个故事哪些全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