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股弄得人心惶惶的迁册、走资的浪潮中,一些本来属于正常的海外扩张、跨国投资,也被人们强加了特殊政治含义,认为他们是对香港的未来缺乏信心而迁册、走资。
这些富豪把大笔的钱弄到海外去收购资产,是经济意义上的“投资”,还是政治意义的“走资”,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概念。有的人明明是投资,却被人强指为“走资”;有的人明明是出于政治考虑的转移资产,自己却信誓旦旦是“投资”。
有人兼程赶科考,有人漏夜回故里。作为自由港的香港,资金流进流出乃正常现象。即使某一时期,流出大于流入,也不必过虑。事实上,在临近回归的那几年,大量的外资涌入香港。而那些曾经作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的香港富豪,早把境外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国内地。
何鸿不是最早向加拿大投资的香港富豪。
加拿大政府把握了香港“海外走资热”(或投资热)的绝好机遇,提供种种优惠吸引资金和人才。在何鸿行动之前,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等大富豪已经在加国搞得轰轰烈烈。
1988年,何鸿投资加拿大国际善美电脑公司。当时香港富豪鲜有投资新兴产业的,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营经验。何鸿当然也是门外汉,但何鸿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把善美作为一个跨国投资的跳板。
善美的创始人是华人丁谓。丁谓出生上海,后移民加拿大,在加国念书并迷上电脑。1981年丁谓白手起家创办善美电脑。8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电脑业还处起步阶段。丁谓利用技术上的优势,与深圳电子公司签订了2.7亿人民币元的研发合同,以帮助深圳电子逐步制造微型电脑(实际上是进口芯片组装)。
丁谓野心勃勃,一心想在西方“建立东方式商业帝国”,即像日本三菱集团那样,集制造业、资源业、贸易、银行与保险为一体,互相配搭支援。
丁谓的梦想很合何鸿的大胃口。何鸿参股之后,在短短11个月内展开了四次收购。其中最大一次收购是斥资3亿元收购美国胜家衣车公司。第一次收购是买下美国新泽西州的naurs连锁销售网。
这家连锁公司并不销售电脑产品,何鸿也不打算让它做电脑销售商。因为善美电脑与深圳电子的合作协议有这么一项:合作设计和生产电视机和录像机等电子产品。何鸿想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生产电子产品,再打上“胜家”的牌子,最后拿到naurs的连锁网销售。另外,胜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销售网,该网络除了销售国际知名品牌胜家衣车外,也可为善美销售各类电子产品。
善美的第三第四项收购,是收购加拿大两家数据分析公司。
何鸿出任善美电脑副主席,以及“善美远东”公司主席。由于何鸿的影响,“善美环球”在香港上市时狠狠火了一把。
现在的善美怎样了呢?
我们没有看到三菱集团式的“东方式商业帝国”——善美屹立在北美。近两年,香港电脑网络股票一枝独秀,在活跃的此类上市公司中,我们看不到善美环球的身影。同时,我们也没有看到善美的合资公司深圳电子成为中国的产业巨人,中国的电脑巨人是北京的联想、方正、长城等;中国的电视机巨头深圳只有一家“康佳”。
美国的胜家本来就是衣车品牌,利用这个品牌去卖电子产品,合适吗?这就像美国的可口可乐是饮料品牌,你能打上这个品牌去卖剃须刀和袜子吗?
何鸿没有玉成丁谓实现“霸王梦”,那么何鸿也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回报。
第四部分涉足商场长袖善舞风头劲(4)
他在海外还拥有大批物业,如拥有澳洲柏斯市一座商业大厦的75权益,年租收入200万澳元;拥有加拿大温哥华的两间酒店,leidienhotel和lagranderesidence;在美国三藩市拥有一块1000亩的地皮,临靠湖水,可以兴建豪宅和休闲花园。在加拿大,他拥有两套豪宅,一套在多伦多,一套在温哥华。
何鸿在海外的其他投资有:1990年透过他控制的华光航务公司,购进葡国越岛航运公司的股权,成为该航运公司的主要控股人;不久,他联合郑裕彤等港商,收购里斯本的葡国第二大建筑公司——德力建筑公司3成的股权;他以他二太太蓝琼缨的名字投资多伦多的成衣业,投资额为4.5亿港元;1993年他再拉上他的老搭档郑裕彤斥资2.48亿加元,收购加国卡加里市的西岸石油公司。据估计,何鸿在海外的资产约为他个人总资产的五分之一,即30亿港元。
香港富豪在海外的投资回报率都很低。原因有多方面:不适应当地的商业环境;当地的投资回报本来就比较低;精力上兼顾不过来;投资仓促,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
何鸿在温哥华收购了两家酒店,据酒店员工说,收购至今已有17个月,而那个绅士风度的香港老板,只是来去匆匆地打过一次照面。
何鸿在短短几年间,进行了20多宗收购,斥资30亿港元。如此草率,给人的感觉好像港币明天就要作废。
根据何鸿在海外投资的一系列表现,使人们很难完全相信:他是投资,而不是走资。
我们并不想指责何鸿,我们也没这个权利。作为有钱人,对共产党政权“过敏”也是可以理解的。致使香港“走资热”降温,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内地形势的变化。股票股市以及大量私营企业的涌现,使得内地尤其是广东省的经济形态日趋向香港接轨。换言之,内地也要推行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