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恒按照计划进行着工作。他每天都有新的讲座,每次讲座都让他感到非常充实。他收到了许多听众的感谢信,这些信件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陆恒在工作之余,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他知道,家庭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只有家庭的支持,他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的状态。他会和家人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享受家庭的温暖。
在这样的日子里,陆恒感到非常满足。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亲子互动与依恋
家庭是个体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传统研究对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风格的关注是非常多的,当前的研究者则已充分认识到,要想澄清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性质及其影响,仅仅局限于家庭本身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采用多水平和动态的观点,对亲子关系的研究方法也日益苛求。精心设计的纵向研究和实验研究日益增多,横断研究或简单的相关研究则不再被人们视作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而且,许多研究都致力于探讨和确定解释亲子关系与儿童最终发展结果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以及社会环境或家庭结构等对这种关系的调节效应。
一、父母卷入度与教养方式
父母卷入指父母对儿童的照料和亲子之间的互动,包括在场、互动及反应性三种类型。在场指亲子互动时父母是否在身边,互动指父母与儿童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反应性则指父母确认儿童由自己照看,并为此准备了可能有用的资源。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大多数家庭的母亲与父亲在卷入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不同。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但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父亲的卷入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儿童6~7岁时,澳大利亚母亲用于照料儿童的时间是每周约55小时,而父亲则不到35小时,到青少年期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更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仍然少于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不论是幼小的婴儿还是大一些的学步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质量也存在差异,父亲更多地与儿童玩身体逗弄的动作游戏,而母亲更多地与孩子玩玩具或使用言语和说教。随儿童年龄增长,亲子之间的动作游戏有所减少,但与母亲相比,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游戏仍然更多地依赖于动作。6~7岁儿童的父亲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户外游戏互动、维护房子或修剪花园,而母亲更多地卷入儿童照料、家务整理、学校功课、阅读、玩玩具、画画或做手工等。尽管父亲的卷入度少于母亲,但在控制母亲的作用之后,父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可见亲子互动的质而非单纯的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子(Parke,Buriel,2006)。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奖励和惩罚是父母卷入的两种常见方式,对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经常会对符合要求的行为作出奖赏,尽管奖赏有可能不利于个体做出自主性的选择,但仍是最为常用的教养手段。引导儿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内归因,对他们做出特质性的赞赏(dispositionalpraise)有助于儿童的亲社会发展(Grusec,Kuczynski,1980),例如“我觉得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那些受到特质赞赏的儿童在之后的数周仍然表现得更为乐于助人或慷慨。过于频繁地得到固定强化的儿童,对挫折的耐受力更低,他们对消退的抵抗力更弱;长大之后,他们仍然可能像那些按固定规则得到强化的老鼠一样行事,一旦受挫很容易沮丧。
惩罚主要用于抑制有害的行为,其效果是明显的,而且高强度的惩罚效果通常更好一些。有研究对70位4岁儿童的母亲进行了平均2小时的详细谈话,发现她们规训儿童的主要方法可区分为两大类,即身体惩罚和心理规训。身体惩罚包括体罚、身体隔离等,心理规训主要涉及言语拒绝、责骂、权利剥夺和说理等。体罚包括打屁股、打耳光、推搡等动作,言语拒绝如“你那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了”,责骂一般是大声地申斥,权利剥夺主要是没收玩具、不让看电视,一些母亲表示他们根本不相信惩罚,应该跟儿童讨论为什么要求他们那样做。心理规训从形式上比较文明,往往受到许多父母和教育者的欢迎。然而研究表明,母亲赞同身体惩罚的,她们的孩子更能抵制诱惑、不做出欺骗行为,而母亲主张说理的,她们的孩子更倾向于欺骗(Burton,Maccoby,Allinsmith,1961)。但是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来说,心理规训的效果更好(Cheyne,Walters,1969)。惩罚强度和惩罚时机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如果是及时惩罚,惩罚的强度对违规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如果是延迟惩罚,高强度的惩罚效果则会好得多,同样的惩罚由一个惯于奖励的成人来执行,必惯于冷淡和疏远的成人执行更为有效,而且讲清惩罚的理由会增加惩罚的效果,如果在惩罚之后又直接对犯错的孩子倍加爱护,这会抵消惩罚的效果,甚至增加儿童的不当行为惩罚对于儿童具有怎样的潜在危害,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至少在可接受的
戏互之间的地与儿随儿大部分美国家长都曾在孩子幼年时打过他们的屁股,这在德国、意大利、挪威、曾对孩子实施轻微的体罚(手掐),而美国做出这一回答的家长比例高达97%,瑞典、丹麦、奥地利等国家都已构成违法行为(Parke,Buriel,2006)。美国的价范围之内,父母都需要而且正在使用惩罚。加拿大只有48%的母亲报告过去一年
课、亲的对武力的使用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限制。值观重视家庭隐私和个人自由,禁止体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加拿大最高法院则
非单体罚对后期的消极发展和反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岁前受过体罚
身的可能值观回避父母,减少了儿童建立积极人际关系、达成成功社会化的可能。如果父母经儿童感到害怕、愤怒或痛苦的惩罚都可能会降低儿童的服从意愿,使得儿童更加的儿童比其他孩子对引起压力的事件(如和母亲分离)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让
好孩童的少感到内疚,那些经常受到父母惩罚的儿童在家庭以外是非常富有攻击性的常使用威胁、命令或身体暴力,儿童倾向于经常违反常规,并在伤害他人之后很
既。(Strassberg,Dodge,Pettit,etal。,1994)。体罚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使用武
更旦过,如果儿童愿意接受惩罚,认为这是合理公平的惩罚形式,在伴随了讲道理及力也是解决冲突的一种合理方式,这似乎是成熟社会并不认可的一种信息。不
处于宽松的环境下,适度的惩罚措施才可能发挥积极作用(Siegal,Barclay。1985);在儿童失去控制、不能采用训导等其他有效方法时,通过暂停法(timeout)替代严厉的惩罚是有效的,例如,把孩子送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待着,直到他们准备做出适宜的行为,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怨恨,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儿童的行为,同时也给生气的父母提供了一段“冷静”下来的时间,避免了使用更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诱导是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养手段,主要涉及指出儿童的错误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对较小的幼儿来说,直接指出其行为后果的教育效果最好,例如“如果你继续推他,他就会摔倒并且哭起来”。对大一些的儿童,可以对其错误行为作出解释。对更大的儿童则可以提供更为微妙的心理解释,如“他对自己搭的积木非常自豪,可是你撞倒了它”。有研究显示,经常使用诱导策略的母亲,她们的孩子更可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作出补偿,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经会给对方以拥抱、提供玩具或在口头上表示同情(Zahn-Waxler,Radkerow,King,1979)。
与父母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演练社会技能的机会,有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将教养过程看做是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至关重要,研显示,儿童对犯过行为的意图及其结果的判断,与他们所认为的成人的判断存着差异,对那些意图良好而结果不佳的行为,儿童认为成人的判断更加草率,儿童本人倾向于按照意图做出判断,但认为成人会依据规则或不服从来做出判断(Saltzstein,Weiner,Munk,etal。,1987)。那些反应性高、温情和全身心投入的父母,其子女社会能力更强;相反,那些不友好且控制过强的父母,其子女往往在学前期和童年中期与同伴相处更为困难(Grimes,Klein,Putallaz,2004)。母亲的观点采择和母子冲突的程度存在相关,母亲是否了解儿童对不同教养干预的反应和儿童的服从行为存在相关(Davidov,Grusec,Wolfe,2012)。父亲的消极情感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亲发怒是儿童同伴接受性的显着预测因子,那些同伴接受性较低的儿童更可能经常惹父亲发脾气(Boyum,Parke,1995)。一项元分析显示,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教养行为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在约束和行为参与方面。父亲对儿子的严厉性、体罚和物质奖励都多于对女儿的,而母亲在这些方面则没有表现出差异(Lytton,Romney,1991)。
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实践区分为不同的风格或类型(style),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亲子互动对儿童社会化结果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其对子女的教育思想的行为表达,这些思想包括怎样让儿童变得更加胜任社会需要、怎样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儿童的行为,以及怎样学会发起并维持与他人的关系等。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中,鲍姆林德提出的三种类型最具影响力,她将父母的教养控制(parentalcontrol)区分为三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提出了较高的明确要求、同时也非常关心儿童,对他们表现出较多的照料和温情。父母既不对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也不会粗鲁专制地对待孩子的抵触。在儿童年幼时、在青少年期,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都与儿童的积极发展有关。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父母更加看重的是孩子对他们的无条件遵从,很少去真正地关心儿童,他们严格控制而很少妥协,“我这样说了,你就得这样去做”。这种教养方式对子女具有长期的消极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会能力都比较差,在与同伴交往受挫时容易表现出敌对反应。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很少对儿童提要求,他们要么溺爱儿童、要么忽视儿童,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情,但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一些父母认为这种方式是最好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但研究显示这样的父母对自己管教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对家庭事务的处理也毫无效率,子女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表现出反叛行为(Baumrind,1971,1991)。
意见,甚至表现出反叛行为(Baumrind,1971,1991)。
在鲍姆林德提出的三种教养控制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最好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分开,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及是否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应答(是否关心孩子),并根据父母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做法将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进一步区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Maccoby,Martin,1983)。前者很少对儿童提要求,但对儿童表现出过分的关心,经常对儿童让步,很少利用权威来控制儿后者对儿童的要求和反应都很少,这类父母既不对儿童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Putallaz,报从来做出父母,其子和全身心2012)。是儿童同童对不同甚至青少年犯罪(Hetherington,1992)。一套给孩子制定的行为准则。在婴儿期,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往往导致亲子依恋的匹配程度,其中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通常更有利于儿童多方面的积极发展,被视为也不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关心,通常他们自身也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负,往往忽略了做父母的责任,很难与孩子之间保持较长时间的互动,例如坚持总体而言,社会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本身的特性之间的而对大一些的儿童则可能导致攻击行为、不良的同伴关系,以及糟糕的学
破裂,业成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质奖励都亲发脾气为存在显和关爱的强度、方式和内容等也应有所调整。通常,随年龄增长儿童会发展越来最适于儿童发展的教养方式。不论任何时候,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关爱两者都是必需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都在发生变化,父母对子女管教
1991)。教育思想于进一步父母教养过家庭环越多的独立性,进入学龄阶段之后儿童总是要求更多的独立,但他们也知道在很多时候仍然需要父母的指导。5~6年级学生仍然将父母描述为生活中最有影响力到他们能应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聪明的父母善于改变自的人,他们经常向父母寻求建议,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当儿童感
教养控制己对儿童的管教方式,允许他们时不时自己做一些决策,但总能在宏观上把握好
型的教养方事件的整体态势,这为儿童发展进一步的自主性铺平了道路。进入中学阶段之
较多的照后,青春期的一系列变化促使他们更多地追求自主,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希望自己
孩子的抵更加成熟,而不会再像小孩一样什么都依赖于父母,这可能会与父母的要求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