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道从&ldo;昌水泉&rdo;爬出来的问题,更没有人去作是与非的结论了。
秦始皇陵在中国,但关于它的研究者却遍布世界各地。相对而言,中国
学者在对待秦陵地宫的研究问题上,未免有些拘谨和过于实际。而国外学者
对秦陵地宫的研究思想,则要大胆和开放得多,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构思,
灵活多变的论证,实在令中国人为之瞠目。即是那些对秦陵历史的爱好者所
做的举动,也令人大感惊讶和意外。
早在1978年,当中国考古学家正处在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高潮时,4
月份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率先登出了驻美学者杨先民先生绘制的秦始
皇陵地宫结构的想象图。
而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三名科学家,在1984年10月
3日出版的第九号《谈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对秦陵地宫的发掘
提出了全新的见地:
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不用物理发掘的方式,而是使用现
代的非破坏性技术,勘探和探查位于中国西安骊山的秦始皇陵,具体地说,
我们想要置一个大型感应线圈和一个电动发电机组,钻探一些干&ldo;油&rdo;井,
在这些&ldo;油&rdo;井里和骊山上安置磁场仪和其它电子装置。
建议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
‐‐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发掘。我们将只钻探直径为八英寸,与塑料管
相连接,通过粘土的浅&ldo;油&rdo;井,因而不会造成破坏。
‐‐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探明真正的秦始皇陵的立体位置。它也许就在骊
山下面。
‐‐我们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这个机会我们可以了解陵墓的深
度、体积与规模。
这项计划如果能实现,预定目标如果能够达到,将会向学者和科学史研
究工作者提供难以估价的信息。探测方法总的来说是有益的和实用的探测自
然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行。?
陈明
戴维?勒基
罗纳德?罗这封建议信的刊出,尽管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未能引起轰
动和大幅度的震撼。于是三位科学家在1985年1月25日出版的第六号《谈
论》杂志上,再度抛出了《应用于考古学的非破坏性探测和层析x线摄影学)
足以令科学界为之震惊的长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