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把想法告诉妈妈。母亲连连点头称赞:“好主意!好一句贫居深山无人欺。住庙要租金,倘若住人家牛棚更贵了,倒不如远离乡村市井,搬入深山老林住茅屋,省了房租又方便了砍柴;我也可以抛头露面从事劳动,帮儿子挑个几十斤的。杨浩也会背几十斤,女儿专门煮饭,大家早晚收工在一起,大大减轻了大儿子的负担,真是一举两得啊!何不妙哉?”
杨景说:“母亲大人,我天天砍柴,看好一个去处,叫‘曹甘际’的地名,住着两户人家,倒是清静,那山涧有水有田。我们住下也可以开垦几亩水田,也可以放养鸡鸭鹅兔,等手头宽裕点,积攒剩余的钱了,再配置两条耕牛,这样的田园生活,平平淡淡就好!”
顿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非凡。瞬间小小的杂货间沸腾了。
母亲接着说:“好,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面对,感受风雨中的每一个细节吧!无论走到哪里生活,无论身处何方,都要牢记我们杨家的祖训‘家兴我荣,家败我耻’。天无绝人之路,绝路逢生才是路。茅屋怎么啦?只要不漏雨,何处不是家?“
第二天,妈妈吩咐大儿子杨景:“你早饭后,先办两件事,其一,赶快联系‘哑巴’阿伯,叫上几个内行人,雇佣几天小工,尽快把茅草房搭好。其二,把妈妈这对耳环拿到街上金铺给当了,虽然只有一钱重,但它也可以解燃眉之急,如果不够工钱,等我们手头有钱了再付清”。
杨景所以说选址在曹甘际盖茅屋,此地不算开阳,但确实那地方不错,之前在宋朝、明朝就有陆陆续续人居住。
有古代遗留下的石磨,石春臼,石桌,石凳,石寮仔,两旁边有石砌栏杆,光水井好几口,古迹处处可见。一口园水塘,塘内种满荷花,名“月潭”之称,潭周围竹树繁茂,桃园李树一整片。有风飘来,那竹树林便随风摇曳,一片美景。
谟武曹甘际,原来这里是一个古代山寨子庄园遗址。
由于大山里,交通不便,土匪出没频繁,后来渐渐清冷了。这是一条通往另一个乡镇的古栈道;有一段是依山盘石,用人工凿壁陡峭石坎层,坎层有一处鬼斧神工的天然景点,一块圆桌般大的平面石头延伸悬嵌入断崖壁处,俯身下看不见底。靠山体立着一块巨石,好像故意是来挡着人们去路,后被开山者凿开,一半好似压着这块平面石一角,使其不会翘翻掉下崖壁,另一半靠山附体挂着,形状成天然形象了,所以凿匠师写下“关门石”三个大字,供来回行路人坐在石面桌上稍息。也有人上山劳动把午饭挂在‘关门石’小树枝丫上,等砍完柴坐在关门石上,边吃饭边眺望整个谟武村,欣赏古老乡镇,这一带的风光全景结构。
延山一路翻山越岭,原始森林居多,快到曹甘际时,又是一处景点,有座古代拱桥,据说杨门女将杨六妹带兵打仗走过。叫‘水尾桥’,总长度二十八米,宽三米五。此桥采用天然石材拱成,大约建于宋朝末年。‘水尾桥’两头都是千年苍天古樟树,枫树,风景如画;盛夏行人到此,非常阴凉。山涧小河阵阵风吹身上时,会感到凉起疙瘩。桥下长年流水不断,畲族人最喜欢来这一带水涧沟里抓甲鱼、石磷、胡子鱼等。
每当杨景从谟武乡上曹甘际山场时,砍柴大约步行十二三华里,挑担足足走个把小时到才到家,每天往返这条道,己经成了轻车熟路了。
几天后,但见茅屋座南朝北,分两室一厅,冬暖夏凉,四周用篱笆围着,防止山上动物骚扰。
距离百米开外,有两户侬家士坯房,在此定居了十几年。
前幢这家姓张的俩夫妻,生有俩男,并且抱养一个童养媳配给小儿子。后幢一家叫信根仔,夫妻俩生一男一女。虽然大山深处,总算有人烟吧!
杨家母子漂泊三个月过去了,三个月的寄人篱下结束了。
李可娥母子总算漂泊落定,喜来今天乔迁新居。一家子背的背、挑的挑,把“天后官”杂物间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属于自己的日用品和锅碗瓢盆都带上,向十几里目标走去。
虽然路上行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虽然村子里同情的人也有,看笑话的人也有。把这家子当成逃荒者的也好,当成乞丐的也有。可对李可娥母子四人心里来说,脚下的山路是通往自由,通往鲜花之门。
喜欢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请大家收藏:()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