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无数人都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完人,包括蒋介石、毛泽东都将之视为偶像,这不仅仅因为他有了不起的本事,更因为他会做人、会处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第4节
当然,这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他还没有日后的地位,暂时也就是在南方跟太平军维持了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官升到了兵部尚书(国防部长)。
这个时候,慈禧,这个不一般的女人,突然下旨给曾国藩说:我知道你的本事,我也很清楚你对帝国的忠心,像你这么既有本事又忠心的人才真的是不多了,我要将帝国的&ldo;剿匪&rdo;事宜交由你全权负责。我命你为钦差大臣,总领江南四省军政,地方大小文武官员皆受你节制,全权负责&ldo;剿匪&rdo;。
这一决定,无疑是把江南半壁江山托付给了曾国藩。授予汉人如此重要实权,清朝开国二百年年来,前所未有,就连引清入关的那位平西王吴三桂,军政实权亦不过云贵两省而已。
由此可见,慈禧之所以能成为慈禧,那还是因为她有很多过人之处的。
慈禧的懿旨让曾国藩一时之间幸福得懵了。
虽说咸丰皇帝对他也不错,但是也没有好到这种程度。不过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几秒钟之后就从巨大的幸福之中清醒过来,复旨道:臣必倾力而为!
曾国藩带着这番承诺沉重地踏上了新的征途。
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
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
虽然曾国藩的得力手下胡林翼在这一年离他而去,但幸好此时他手下还有几个好帮手。譬如九弟曾国荃,老朋友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自视甚高到有些看不起他的左宗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得意弟子──1823年出生的李鸿章,啰嗦一句,李鸿章也属羊。
曾国藩就是慈禧重用的第一个汉人。
第二个汉人,则是一个叫做袁甲三的汉人,他当时的职位名称很长──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兼任提督八省军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兼粮食部长兼八省军区司令,是国务院副总理级别的高官。
袁甲三与曾国藩一样,同为咸丰时期的老臣。难得的是,两人还是同学关系,袁甲三是曾国藩的师兄。而且两人都擅长&ldo;剿匪&rdo;业务,他们唯一的区别是业务范围不大一样,曾国藩专门对付太平天国,而袁甲三则专心对付捻军。
因此,袁甲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慈禧全权剿灭捻军的钦差大臣。
2、
满汉之别
前面说过,慈禧重用这两个汉人,是有阻力的,是什么阻力呢?
满汉之别。终清一朝,满汉之别实在是一个众所周知却难以逾越的天堑鸿沟。
早在入关之前,满洲贵族还是非常重视汉族人才的,甚至从崇祯那边挖了不少人才过来给予重用,文有范文程、洪承畴,武有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吴三桂,这些人也成为清廷能步步取胜、最后定鼎中原的重要原因。
然而,他们对汉人的戒备也是一样的重视。
3、
清廷虽然接受汉族文化但拒绝满汉血统的融合,不准满汉通婚,极力保持满洲贵族、尤其皇家血统的纯洁。对汉人也绝不真正信任,多方限制、处处防范,竭力不让汉族官员握有兵、政实权。
清廷的统治层为什么要这么排斥汉族呢?
1644年清军入关,从此开始,马背上的满洲人逐渐被汉文明的灿烂辉煌征服,也逐渐为自己文化的鄙陋而感到自卑。
4、
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典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显得尽善尽美,他们看到了故宫太和殿的巍峨雄壮,看到了中原人民的文质彬彬,看到了天坛祈年殿的恢弘阔远,回想起自己的沈阳故宫,看看脚下平时为了捕捞大马哈鱼而穿的牛皮靴子,他们没法不自卑。
大家再看一组数字对比就更明白了,满洲八旗满打满算也就一百万人口,可汉族有多少人呢,明末时的不精确统计表明,大概在一亿五千万左右。咱们把零头去掉,一亿对一百万,这是何等的差距。
5、
所以清廷统治层是很自卑的,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的驱动,让他们总担心文化先进、人多势众的汉人将他们赶回关外老家,所以处处防着汉人壮大。
不过丰满的理想面前,是骨感的现实,汉人越防越强。清廷不想着提升自己,老盯着别人,靠别人不进步来掩饰自己的退步,从一开始就错了,结果越错越远,一条道走到黑。
6、
讲了这么多的满汉之别,是因为满汉之别实在是促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原因,甚至是清廷亡国的主要理由之一。
慈禧明知道满汉有别,为什么还要冒着得罪她那些贵族亲戚的危险重用汉人呢?要靠汉人拯救摇摇欲坠的王朝呢?
答案很简单,朝廷的嫡系部队──八旗、绿营,不仅干不过英法联军,也打不过起义军,被杀得节节败退。现在唯有汉人掌控的几支军队,成绩还不错,帮助朝廷勉强维持住了大厦倾而不倒的局面。
7、
第二章军队也有遗传病!
最失败的铁饭碗──世兵制
清朝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分为两部分,二十万八旗军与六十万绿营军,可以说两支军队加起来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一支常备军,要知道那时候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也才二十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