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沙志坐班车回家,一路听着车轮撞击鹅卵石的声音,也感受着班车的颠簸摇晃。
他早已经习惯这些,而且这些已经完全不能影响思绪飞逸。即使是发生剧烈的颠簸摇晃,他也仍然在胡思乱想,完全不在意身体从座椅上腾空而起,也完全不在意公路两旁高大的杉树早已披上了春天的盛装。
终于到了穆城镇,当班车正要冲向白衣江大堤的时候,当透过敞开的车窗看到小镇地标上“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的时候,他才眼前一亮,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心中不由得暗自高兴起来。
地标之下,公路之旁是他长大的地方,是他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有着他非常单纯而美好的记忆。
而就在他两道清澈的目光凝聚的时刻,班车向大堤发起了最后的冲击,车身再一次腾空而起,他的身体也跟着瞬间向车椅背飞去。
回到家,他放下行李直接冲到二楼的小书柜前,将父亲历年订阅的《大众电影》杂志全部搬出来。
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喜欢看电影,但他知道父亲是小镇上唯一订阅《大众电影》杂志的个人,而且很多年以来一直在订阅。父亲不仅订阅《大众电影》,还订阅着几份报纸。
小镇上负责派送报刊的邮递员老周是父亲的老朋友。以前,每当老周骑着那辆绿色的邮政专用车摇着铃从他家门前经过的时候,沙志都会马上冲出去同老周打招呼,收过老周送来的最新报纸杂志。
每到有《大众电影》的时候,老周都会用一只手把住自行车龙头,另外一只手高扬着封面是电影明星大幅彩照的最新一期杂志,而且总是挥动几圈后再递给他。
当他家搬到小镇西街以后,老周依然保持了那种风格。在过去快三年的时间里,他已经大部分时间离开了小镇,不知道老周是否还在重复同样的动作,但他知道父亲仍然在订阅。
虽然大部分时间已经不在家,但他知道父亲近几年已经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电视的发展已经将电影冲击得七零八落,小镇电影院一年到头也放不了几部电影。
但父亲一直没有改变订阅的习惯,而且每年年底都会将当年收到的十二期《大众电影》杂志用麻线钉到一起,成为厚厚的一大本。
既然父亲订阅了,他也就跟着看。看着,看着,《大众电影》越来越多,已经有了厚厚的很多本,他也慢慢长大了。
每期《大众电影》杂志上都有很多明星的图片,男明星的,女明星的,国内明星的,国外明星的。也许他的审美观,有一部分就是从中发展起来的。
他记得有一期杂志中有篇文章介绍一些导演心目中的美女形象,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标准,差别非常大。那篇文章中除了有文字介绍外,还将每一个导演所描述的美女形象用简笔画配图在旁。那些美女简笔画,从眼睛、鼻子、嘴巴到脸型、发型几乎无一相同。
当时的他不明白差异怎么会那么大,有的是短发圆脸大眼睛,有的是卷发方脸杏仁眼,有的是长发细眼瓜子脸……,总之,萝卜白菜——各喜各爱,没有一个相同。
现在他想把那篇文章翻出来,从那些美人图中找出一幅作为学校那个女生的替代品。
可是时间过去了很久,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他只能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翻。但是杂志委实太多,只能耐住性子慢慢翻。
这时小妹沙芳上来,连声叫着把沙志招呼下了一楼,因为家在芙蓉县城的姨母、姨父和小姨来走亲戚了。
见到沙志,平素一直快人快语的小姨立刻满面带笑地说,在来穆城的班车上遇到了沙志的一个初中同学。那个正在芙中上高三的学生连连夸赞沙志成绩好,让她这个小姨也倍感自豪。
沙志一脸懵地看着坐在屋里的一群人,包括母亲和大妹沙芬。
他从没有去过芙中,而竟然有个芙中的同学夸他成绩好,的确有点出乎意料,毕竟他与芙中的同学没有联系。
初中毕业时,穆城中学的两个毕业班各考了一人去芙中,一个班一个。小姨既然提到是他的同学,则必然是其中一个。
当然可以首先排除同班那个同学。那个同班同学来自于邻县,初三时才转学过来。另外一个是穆城先锋村的。
既然与小姨她们一起坐班车来穆城,自然是那个家在穆城的丁平华。所以在一脸懵之后迅速问道:“他是在来穆城的公路边下的车吗?下车的地方是不是有一座小桥?”
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喜悦。有人夸他,尤其是从小姨口中说出来,他不能不高兴。
“是在离你们穆城镇不远的公路边下车,但那有没有座小桥。。。。。。”一旁的姨母边说边思索起来。
“当时我们坐在班车的左边,没注意外面有没有座小桥,”小姨问姨父,“姐夫,你坐在右边。。。。。。”
高高瘦瘦的姨父马上笑眯眯地说:“有座小桥,几根水泥柱上铺着窄窄的水泥板,桥面大概一米来宽。我留意着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沙志说:“我那届初中的隔壁班有个同学叫丁平华,现在在芙中上学,他家正好在公路边的那座小桥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