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净土宗的人喜欢讲感应,这是错误的。你讲出来对你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你下次这个境再修,没了。除非你私下请教善知识抉择是非,请善知识开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私底下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公开讲出你念佛感应的事情,这个是大忌。
你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说多了,你在描述的过程只要说多了,很可能落入大妄语。第二个,就算你如实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你下次再修的时候这个境界也没了,百害而无一利,对你自己没有好处。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
安忍,忍辱。我们前面的修行偏重精进,在因地偏重精进。但是到了一个人即将有突破时,诸位要知道,凡是一种心态的脱胎换骨,光明要出现之前,会有一段特别的黑暗要出现,你可能会有一点障碍,可能身体有病痛,或者这时觉得百事不顺,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表示你的生命即将反转。这时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安忍不动。一般是这样子,我们顺境时要冲刺,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所以“精进”跟“忍辱”这两个是很关键的!
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三年。第一天开学典礼,我们教务主任上慧下天长老,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勉励我们这三年要怎么过。他写了一个字,叫作“熬”,下面那个火写得特别大。我们刚开始去感觉不出来,后来,喔,这句话真的很重要。就是说,你能够读毕业,不是你比一般人聪明,也不是比一般人精进,而是你比一般人能够忍。我跟你讲,在一个跑道上,一个人跑得很快,那是因为精进,但是能够跑到最后,是来自于忍辱。
诸位!你现在想想看,乌龟跟兔子哪一个成功了?乌龟!乌龟就是绝不放弃,坚持到底绝不放弃嘛。所有的事情都要来自于坚持。往往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你如果有经验,就是你要突破的时候。这时不要动,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你只要不动,这个暴风圈自己会过去,你不要自作主张,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所以,安忍内外诸障这个很关键!因为表示这个地方“大丹将成,群魔环绕”,你即将突破了。
最后第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这个“似道”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道,但是跟它很像。比方说感应,见到佛,见到什么,或者神通,乃至于禅定的寂静乐,这些都不是你要的。为什么我们修行要设定目标呢?就是避免你去攀缘路旁的小花。你一开始就要告诉自己,你到底要什么,什么东西不是你要的。你要的是求生净土,而不是人世间的这些神通感应。所以你一定要放弃路旁的小花,你才可以得到摩尼宝珠。
我们看总结。
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利根人可能前面的具足正见,真正发心,他就自然能够调伏烦恼,修习止观,最后就能够安忍不动,成就圣道。利根人他烦恼轻薄。但是,我们末法时代,可能十个都有需要。包括持戒、拜忏、调伏烦恼这些助行都有需要。
这个是讲到藏教。
庚二、通教分二: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辛一、释教相。分三: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释名义
我们看庚二的通教。
通教分成二科,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释教相也分成三科: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今初。
我们看解释名义,先把它念一遍。
通教,这个“通”就是通前通后。就是说,如果钝根人修通教,可能通到前面的藏教去了,就进入了一种偏空涅槃的境界;如果利根人修通教,他就能够转进到大乘的别教跟圆教,而回归到一念心性。有二种可能,所以叫作“通”。
其实通教就是空性的智慧。前面的藏教是一种无常的观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它是从有相入手,就是先从生命的相状看到它变化,昨天的相状跟今天相状不一样了,明天跟今天又不一样了,他是从相状的变化而体验到痛苦,体验到无我而放弃主宰。但是通教不是。他是利根人,他直接观到它的空性,他不要从相状的对比,就明白空了,所以这个人是根利。
但是,他的根利有两种情况。如果说他观一切法空,没有会归心性,他也就是藏教的利根人而已。就是说,他是趋向偏空涅槃,是小乘的利根人。如果他观一切法空,同时又能够看到不空,现前一念心性显现无量的波罗蜜妙用,那么他就转进到别教、圆教去了,所以他有三种可能: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通教,是怎么样叫通呢?“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无言说道,这个“道”就是趋向涅槃的一个方法、一条道路,它是怎么趋向呢?无言说。因为通教的空性一现前,它消除了心中的名言分别。通教的空它更高明,它没有说什么调伏爱取,放弃主宰。当然这个也很重要,我们烦恼很重的人需要。但是通教它是怎么样呢?它直接破你的有所得心,它认为人生本来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它直接从无所得趋入,然后息掉你心中的名言。从这个地方体法入空。
空性为什么叫通呢?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总相。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刚开始时看一切法的别相,对不对?娑婆世界的相貌是什么?是痛苦的;极乐世界的相貌是什么?是安乐的。这是一种相状的对比。这是别相,个别个别的相状。
但是,娑婆世界不可得,极乐世界也不可得,如梦如幻,这是总相。一切法不可得是总相,生死涅槃等空花这是总相,通于十法界。不管是杂染法,不管清净法都不可得,我们只能够跟它相应。
其实,法是不能得的。你不可能从娑婆世界得到什么,你也不可能从涅槃里面得到什么,但是你可以跟它相应。法只谈相应,因为它都没有实体。就像做梦。诸位!你一场梦做下来,你得到什么东西?没有!但是你的确跟梦境里面的境界相应,的确有喜怒哀乐的感受,不能说没有。你说梦境有,你什么也没得到;你说它没有,它却历历分明,它的确有喜怒哀乐的感受跟你相应,通教就这个意思,它就发明无所得的概念。
那么这种教法到底是在哪一部呢?“方等般若当中”,尤其是《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大乘般若经都是,有三乘共行,空性的都是此教,这就是通教。
壬二、所诠教义
我们看通教的教义,看壬二。
诠无生四谛,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理六度行,亦诠幻有空二谛,亦诠两种含中二谛,亦诠别入通三谛,亦诠圆入通三谛。
整个通教的教义,最重要就是幻有空二谛。你把这个幻有空二谛搞清楚了,其它全部都懂了。
我们来看什么叫幻有空二谛。请看附表第五,就是补充讲表第九页。
我们前面讲到藏教的二谛,叫作实有二谛。实有二谛就是说,它的缘起法是真实的。但是通教,它的缘起法是如幻有的,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我们把它念一遍。
幻有空二谛,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我们先看它的二谛是怎么安立。
看世俗谛。三界的因果色心依正法,这是世俗谛,这一点跟藏教一样。所以通教它并没有讲到,整个四圣法界的功德庄严,所以通教里面的世俗谛,跟藏教的世俗谛是一样,都是讲到三界有漏因果,都是应该厌弃的,应该舍离的。
但是在诠释空性的时候不一样。“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藏教对于三界的果报的远离是这样子的,就是说这三界果报是真实的,我惹不起你,我走了总可以吧?就是五蕴的法是真实的,但是我放弃主宰了,我把这个“我”抽走就好,所以藏教的实有二谛,就是说这个痛苦是真的,三界的轮回也是真的,这个法都是真的,它法执很重,但是我把这个主宰的“我”拿掉了,所以诸法无我,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就没有人去轮回了,这个轮回业力就自然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