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则附存篇目,排列于后,藉存梗概,以备考核。如是流别繁碎的,又分析
子目,使之条理分明。如是意有未尽,列有未该,就或在子目之末,或在本条之
下,附注按语,以明通变之由。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历代帝王著作,以隋书经籍
志例,冠各代之首。每书名之下,各注某家藏书,以不没其出处。那些坊刻书籍,
不便专题一家的,便注上&ot;通行本&ot;。各书的编次先后,都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
为之排比,或根据所往来唱和之人为次,不可详细考证的,就附在本年之末。僧
侣羽士、闺阁宦仕,以及外国的著作,也各分时代,不再区分。至于笺释旧文,
就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是褒辑旧文,而自为著述,与根据原书而
考辩的,事理不同,就仍随时代编入,统计著录有一百零二卷,存目八十七卷,
著录存目并有的有十一卷,一类或占一卷或数卷、十余卷不等,别集多达三十八
卷,楚辞类则不足一卷,全书共二百卷,书前冠以乾隆&ot;圣谕&ot;,馆臣&ot;进表&ot;,与
&ot;职名&ot;、&ot;凡例&ot;,以及&ot;门目等卷目四卷,大致记述了&ot;全书&ot;与&ot;总目&ot;纂修经过与
编写体例。
&ot;总目提要&ot;著录的书共一万多种,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
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ot;门类允当,考证精华&ot;,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
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作,&ot;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起要指,始终修
理,蔚为巨观&ot;,&ot;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星相、辞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
、词明理正&ot;。当朝及后世学者读后,无不惊叹纪晓岚学识渊通,遂享有&ot;通儒&ot;之
称,被誉为&ot;一代文宗&ot;。
纪晓岚为编写《四库全书总目》,将从各地搜集到的逾万部书籍,以及宫中
秘籍,一一细细审阅,披览无余。但起初,明代的《永乐大典》藏置何处,一时
寻求未获,使他为此事十分焦急。
这天,王文治看他着急的样子,便想与他开开玩笑,郑重其事地说:&ot;《永乐
大典》副本,失于明亡之际。其正本乃国中之宝,明庭十分珍重,当藏之秘阁幽
室,方能免毁于兵燹。今事过三百年,世间尚无正本的传闻。查诸史籍,更无记
载,究竟藏于何处,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防斋戒三日,祈神指点,或许能
出现奇迹。&ot;斋戒三天,不食腥荤,不近女色,这在一般人说来,并不是什么难为